niusouti.com
更多“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相关问题
  • 第1题:

    实验室检查有何现象时诊断为伤寒

    A.血象正常

    B.嗜碱性粒细胞消失

    C.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中见戒指细胞

    D.周围血象上升

    E.骨髓细胞正常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正确答案: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 第3题:

    类白血病反应的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1.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幼稚单核细胞。
    2.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0×10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
    3.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病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 第4题: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嗜酸性肉芽肿:(1)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年人也可发生,男性多见。本病多发生于骨内,通常多为单骨性损害。(2)口腔病变常侵犯颌骨及牙龈,以下颌最多见,患者常因牙龈肿胀、溃疡、颌骨肿大、疼痛及牙松动而就诊。(3)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或穿凿性破坏,以颌骨中心破坏为主或以牙槽骨破坏为主,也可发生广泛性破坏。(4)本病主要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如表面上皮破溃,则可见炎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向表面移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腮腺区、耳后为多发部位。(2)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患部皮肤常有瘙痒和色素沉着。(3)镜下表现为肉芽肿样结构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局灶或弥漫性浸润,病变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洋葱皮样。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炎细胞减少。

  • 第5题:

    骨髓象必须与血象结合分析的原因不包括()

    • A、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 B、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
    • C、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
    • D、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 E、骨髓象细胞易辨认而血象细胞难辨认

    正确答案:E

  • 第6题:

    问答题
    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正确答案: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正确答案: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骨髓象必须与血象结合分析是因为不同疾病的

    A、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B、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

    C、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

    D、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E、骨髓象细胞易辨认而血象细胞难辨认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0xl0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 第11题:

    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

  • 第12题:

    化脓菌感染的血象改变是()

    • A、中毒颗粒
    • B、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C、异型淋巴细胞
    • D、单核细胞增多
    • E、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正确答案:A

  • 第13题:

    多选题
    患儿骨髓象检查会出现的改变有(  )。
    A

    淋巴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B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C

    原幼淋巴细胞>30%

    D

    粒红比例明显增高

    E

    可见大量篮状细胞

    F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G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H

    巨核细胞减少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0xl0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嗜酸性肉芽肿:
    1)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年人也可发生,男性多见。本病多发生于骨内,通常多为单骨性损害。
    2)口腔病变常侵犯领骨及牙龈,以下颌最多见,患者常因牙龈肿胀、溃疡、颌骨肿大、疼痛及牙松动而就诊。
    3)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或穿凿性破坏,以颌骨中心破坏为主或以牙槽骨破坏为主,也可发生广泛性破坏。
    4)本病主要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如表面上皮破溃,则可见炎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向表面移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腮腺区、耳后为多发部位。
    2)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患部皮肤常有瘙痒和色素沉着。
    3)镜下表现为肉芽肿样结构主要是:
    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局灶或弥漫性浸润,病变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洋葱皮样。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炎细胞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