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严复批判中国传统的崇俭黜奢论,提出消费“以多为贵”:第一,通过消费以满足人的需要,是生产的目的;第二,只有不断增加财富的消费量,人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第三,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光生产不消费,人的生产活动就失去动力。所以,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能导致经济的凋敝和人民的贫穷。严复指出,在消费问题上,关键是应该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果节制消费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贮藏财富的数量,这种“俭”就是应该反对的,如果节制消费是为了增加生产投资,这种“俭”则是应该肯定的。同时对“奢”也要区别对待。消费固然以多为贵,但如果高消费危及积累,影响了再生产的进行和扩大,,就应该加以反对。片面强调积累或消费都是不对的,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既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能保证生产的持续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
更多“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 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级(从出生到七八岁)。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七八岁到十四岁)。这 一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人髙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 侍奉主人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 武士 。 (3) 侍从教育阶段(从14岁至21岁)。这 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祺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比比皆是。

  • 第2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引出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学"能 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 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 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 守旧派对“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 认为提倡学习"西学”就是“舍本逐末”。 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中、西学关系 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 “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 “主辅” “本末” “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 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 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 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流行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 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寿康、 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 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 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篇》,从学术、教育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 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 "西学”而论。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同时, 他还指出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 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他提出,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 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着眼于长远;西 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当前 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 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 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 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 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 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 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起之际, 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匍 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 思想启蒙运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3题:

    试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述。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第4题:

    试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毛泽东题写:“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被捕。在狱中8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 第5题:

    试评述普利策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正确答案: 新闻活动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一年后退伍,到圣路易城做杂工,自学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籍。1868年任德文《西方邮报》记者。1869年12月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1876~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成为获利最优厚的晚报。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数月后即辞职,专心办报。1887年又出版《世界报晚刊》。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他强调新闻的真实、准确、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晚年双目失明。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新闻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社会改革而疾呼、奔走、奋斗。他的远大的新闻理想是:报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他珍视报纸的独立性,因而十分重视发行量,因为,“如果一家报纸真是为公众服务,它的发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为它的新闻和评论必须吸引广大民众;第二,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广告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独立”。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不仅看到了新闻对于社会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它自身应该进一步发展。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他写道:“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贡献
    普利策对新闻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成功地办了《快邮报》和《世界报》,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理论,还向哥伦比亚大学捐款200万美元,帮助创建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临终又为这一学院捐款1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作为优秀的新闻、历史、音乐和戏剧作品的年度奖金。

  • 第6题: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 第7题:

    试从营养与安全角度谈谈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大豆的营养成分丰富: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不足外,其氨基酸含量接近人体氨基酸模式,富含赖氨酸,是一种能与动物蛋白质媲美的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约为15%-20%,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此外还含有磷脂和具有较强抗
    氧化功能的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为25%-30%,其中一半为棉籽糖和水苏糖,它们是肠内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钾、镁等及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维生素;此外,尚有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皂苷、大豆黄酮、大豆异黄酮、大豆固醇、大豆低聚糖等。总之,大豆的营养价值是相当高的。2、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①蛋白酶抑制剂对人体消化系统有抑制作用。②脂肪氧化酶引起豆腥味及储藏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酸败和胡萝卜素的损失。③含有的植物红细胞凝集素PHA具有凝集人和动物红细胞的作用,具有一定毒性。④大豆中所含的大量植酸会妨碍钙、铁、镁、锌等的吸收。⑤抗维生素因子:生大豆中含有抗维生素因子,具有破坏多种维生素的作用,加热可除去这些有害因素。⑥胀气因子棉籽糖、水苏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被肠道微生物发酵产气,引起腹胀不适。3、鉴于以上原因,为破坏大豆中存在的对人体不安全的因素(大豆嫌忌因子)及提高大豆的消化利用率,将大豆加工制作成大豆制品,如非发酵豆制品豆浆、豆腐、豆腐干、腐竹;发酵豆制品腐乳、豆豉、臭豆腐以及豆芽等,不仅保留了大豆的大部分优点,仍是蛋白质、矿物质的良好来源,且大大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①将大豆制成传统的豆腐,可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从40%提高到90%以上,并能除去豆中的抗营养因素和部分寡糖,且豆腐以钙盐为凝固剂,因此豆腐是膳食中钙的重要来源。②豆浆中蛋白质和铁含量高于牛奶。③发酵豆制品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使其B族维生素含量有所增加,且产生了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产生了植物性食品中不存在的维生素B12.④豆芽的抗坏血酸、核黄素含量高,是良好的蔬菜代用品。但在加工过程中,大豆中的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有较大的损失,表现为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含量下降。4、豆制品具有多种保健功能:①预防骨质疏松Ca②提高机体免疫力(赖氨酸、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固醇)④减肥作用⑤延缓更年期(雌激素、维生素E及大脑、肝脏必需的卵磷脂)⑥预防便秘(维生素B1的作用)。5、安全问题:选择优良的大豆原料和纯净的真菌曲种(制发酵豆制品时),将大豆制成豆制品经历了数道工序,必需保证生产工具、容器、输送管道及操作人员的卫生,防止豆制品的污染;用来制造豆腐的水应是良质的,生产豆芽时不要用化肥促芽;正确处理大豆中的有害物质如蛋白酶抑制剂、植物红细胞凝集素、脂肪氧化酶、胀气因子等,选择适当的杀菌工艺,理论上讲,这样的豆制品是安全卫生的,可以放心食用。但是,由于豆制品营养成分丰富,易被微生物污染,食用后引起安全问题,目前采用挥发盐基总氮来反映豆制品新鲜度,一般感官上的变化也能较灵敏地反映出豆制品是否腐败变质。豆的发酵制品中经检测含有低于5ppb的亚硝胺。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是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关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已达成共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评述德国法西斯报业垄断的表现及其危害?

    正确答案: 1933年起,希特勒政权对德国报业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法西斯控制,这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侵略扩张、镇压人民,运用国家机器强制实行的报业垄断。其具体表现有:
    (1)制造借口,查封一切进步报刊;
    (2)设立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报刊言论;
    (3)强制没收民营报团;
    (4)设立御用组织,加强对新闻队伍的控制;
    (5)操纵报刊宣传,制造假消息,随心所欲地欺骗和愚弄德国人民;
    (6)大力发展纳粹报刊,使之垄断全国报业阵地。这样做的结果,使德国报业全部纳入法西斯宣传的轨道,煽起强大的战争狂热,驱使民众为侵略战争卖命,从而给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属性,其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属性。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包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两方面关系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
    (2)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
    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既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做简单评述。


    答案:
    解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 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是国家的任务, 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 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认定:外国在中国办教育是怀有政治侵略之心、经济侵略之图和文化侵略之念,为国家生存、文化延续和社会安宁计,必须收回教育权;出于培养良好国民的考虑,倡导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出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大业,提倡教育和学术独立等,表现出其进步与爱国的一面。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

  • 第14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 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主教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 西欧各国之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的某些著作的。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第15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 第16题:

    简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是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 第17题: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用这名话说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表明()

    • A、积累和消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 B、要先积累后消费
    • C、国家必须增加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增加积累
    • D、积累和消费是一对互为消长的矛盾,国家不要干涉,让其自我调节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
    (2)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
    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既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 第19题: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属性,其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属性。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包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两方面关系的基础。

  • 第20题:

    单选题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用这名话说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表明()
    A

    积累和消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B

    要先积累后消费

    C

    国家必须增加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增加积累

    D

    积累和消费是一对互为消长的矛盾,国家不要干涉,让其自我调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评述市场管理导向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市场管理导向就是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营销者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策略与基本方法。其主要意义是,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核心是必须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定自己的原则和基本取向,用于指导营销实践,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的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严复批判中国传统的崇俭黜奢论,提出消费“以多为贵”:第一,通过消费以满足人的需要,是生产的目的;第二,只有不断增加财富的消费量,人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第三,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光生产不消费,人的生产活动就失去动力。所以,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能导致经济的凋敝和人民的贫穷。严复指出,在消费问题上,关键是应该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果节制消费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贮藏财富的数量,这种“俭”就是应该反对的,如果节制消费是为了增加生产投资,这种“俭”则是应该肯定的。同时对“奢”也要区别对待。消费固然以多为贵,但如果高消费危及积累,影响了再生产的进行和扩大,,就应该加以反对。片面强调积累或消费都是不对的,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既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能保证生产的持续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评述严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认识。

    正确答案: 严复秉持经济自由主义,批驳了各种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做法。一种是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出发,对一些行业予以扶持而对另一些行业加以限制。严复认为,财富是靠民力生产的,国家的干预,必然要影响百姓生产力的自由发挥,从而影响财富的生产,所以干预的结果,只能减少而不会增加财政收入。另一种是从平抑物价出发,主张对生产和流通进行干预,严复认为,干预造成的平价,并非真平,只有自由竞争,才能不仅使物价真正趋平,而且能使物价趋廉。严复还批判了行业垄断行为,认为这种垄断只有利于该行业,却有损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各国相通时代,这种垄断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只会使该行业被外国货物挤出市场。对于对外贸易,严复也主张任其自由,认为重商主义的错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通病。严复也承认在有些领域,国家干预不能取消,比如专利保护。他认为当私人经营力不能及、私人经营不如国家经营经济或需要国家力量做先导时,国家可以干预经济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分析运输需求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主要目的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一是通过运输劳务获得其效用的满足,如旅行活动、探亲访友、实现货物的时空效用等;
    二是在考虑运输效用满足的同时,追求经济性,即用较少的代价获得运输效用的满足。
    两个目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需求主体的上述行为目标是同时并存的,缺乏其中任何一个,其行为将是不正常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