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1)在教育作用上,朱熹认为:宇宙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人生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教育被比作“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大学要“明理”,是“加光饰”的阶段。小学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编写《小学》《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学习“四书”“五经”,以自学为主。(3)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内容如下: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久。

  • 第2题:

    我国古代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朱熹
    • B、张载
    • C、周敦颐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为圣贤”的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明人伦

  • 第5题:

    中国古代教育家论少儿教育的有()

    • A、贾谊
    • B、颜之推
    • C、韩俞
    • D、朱熹
    • E、王守仁

    正确答案:A,B,C,D,E

  • 第6题:

    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做性。并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情感、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把“理”比喻为宝珠,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宝珠在浊水中。”
    朱熹认为,理是至善的,因此这天命之性无有不善的。即“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
    (2)“道心”、“人心”说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观点。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性和情都统于“心”,是“心”的体和用。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他认为“心”就是人的知觉,“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是知觉得道理底,人心是知觉得声色臭味底。”“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即“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朱熹认为,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圣人也有饥食渴饮之心,小人也不失恻隐之心。差别在于:圣贤“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行动便合乎“天理”了。小人“于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流于“人欲”便是恶。他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第7题:

    判断题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的幼儿教育主张。

    正确答案: 朱熹的幼儿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童蒙須知》和《小学》两书等。在教育目的上,将小学的教育目的归结为“学其事”,在教育内容上,将封建礼仪与读书做事结合起来,如“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等,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前预后禁、知行相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朱熹幼儿教育思想的观点的是()。
    A

    学其事”的教育目的论

    B

    打坯模”的教育环境论

    C

    以事教”的教育内容论

    D

    行为重”的教育方法论

    E

    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南宋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南宋时期的朱熹极其注重胎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主张利用实际发生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事情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从小便养成德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做性。并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情感、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把“理”比喻为宝珠,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宝珠在浊水中。”
    朱熹认为,理是至善的,因此这天命之性无有不善的。即“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
    (2)“道心”、“人心”说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观点。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性和情都统于“心”,是“心”的体和用。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他认为“心”就是人的知觉,“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是知觉得道理底,人心是知觉得声色臭味底。”“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即“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朱熹认为,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圣人也有饥食渴饮之心,小人也不失恻隐之心。差别在于:圣贤“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行动便合乎“天理”了。小人“于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流于“人欲”便是恶。他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的贫富论。

    正确答案: ①贫富命定论。他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均应安乐处之。
    ②民富则君不贫。
    ③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

    A王守仁

    B颜之推

    C顾炎武

    D朱熹


    A

  • 第14题:

    下列属于朱熹幼儿教育思想的观点的是()。

    • A、学其事”的教育目的论
    • B、打坯模”的教育环境论
    • C、以事教”的教育内容论
    • D、行为重”的教育方法论
    • E、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

    • A、王守仁
    • B、颜之推
    • C、顾炎武
    • D、朱熹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的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明人伦;为圣贤

  • 第17题:

    简述朱熹的贫富论。


    正确答案: ①贫富命定论。他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均应安乐处之。
    ②民富则君不贫。
    ③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 第18题:

    简述南宋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南宋时期的朱熹极其注重胎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主张利用实际发生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事情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从小便养成德行。

  • 第19题:

    单选题
    我国古代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朱熹

    B

    张载

    C

    周敦颐

    D

    王守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教育内容。

    正确答案: 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朱熹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小学基本教材。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经典,兼学史书、诸子文选等。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重新作了集注,写了序言。他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础读物,是探究圣贤之学的门户,必须首先学懂《四书》,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五经》。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为历代封建官学的法定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共同必考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

    正确答案: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岁)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两个阶段,所规定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
    ①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打造“圣贤坯璞”;教育内容是“学其事”、“学其文”,即学习种种礼节、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教学方法是先入为主、生动活泼、严格训练。
    ②大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圣贤之才;教育内容是穷其理,即追求表现为三纲五常的“天理”;大学教法:重视自学、学术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的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 明人伦,为圣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阐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论。

    正确答案: 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就是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自然万物都含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灵之知,通过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这个认知过程叫“即物穷理”教育作用一是“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教育作用二是使“道心”支配“人心”也就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复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