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题目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相关问题
  • 第1题:

    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演变有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A.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
    B.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C.财政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
    D.财政税收及作用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E.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 第2题:

    试述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外汇管理是一国政府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对外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毹性的政策措施。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紧密相连。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汇管理逐渐放开。
    (4)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5)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6)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我们需要在培育市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7)在今后的发展中,人民币必将走向国际化.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 第3题:

    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于天之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诸侯王
    (2)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体制演变:
    A.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无封无建”的统一集权方向发展
    B.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
    C.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 第4题:

    试述中国封建司法的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 (1)秦朝;中央设廷尉,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协助皇帝行使司法权。中央廷尉,作为全国最司法机关,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协助皇帝行使司法权。地方由建筑队守、县令兼管司法权。
    (2)两汉:廷尉是最高司法机关。丞相、沿书、御史大夫参与司法。地方为郡、县两级。
    (3)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央审判机关仍为廷尉,称大理。到北齐,廷尉改为大理,并扩大了组织,机构名称与长官名称分开,地方司法机构依秦始皇汉朝制行司合一。分为朝廷、郡、县三级。
    (4)隋唐: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通过三司推事参与审判。地方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5)宋朝:中央仍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各级设提刑官,狱颂。
    (6)元朝:中央审判机关是大案府,地方为达鲁花赤。
    (7)明清:中央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地方分州县,府省案察使。清代总督、巡抚四级。清代还设了审判满人的专门机关。

  • 第5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 第6题:

    简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时期
    中华全国总会成立于建国之初,由两个组织系列组成,一个是基层的体育协会到县以上的体育分会,到全国的体育总会系列;二是各单项协会的组织系列。
    2)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委时期
    1952年,为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任务的需要,结合苏联模式,我国正式成立中央体委,1954年更名为国家体委。
    3)初步改革的国家体委时期
    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体委,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4)体制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时期
    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时期
    中华全国总会成立于建国之初,由两个组织系列组成,一个是基层的体育协会到县以上的体育分会,到全国的体育总会系列;二是各单项协会的组织系列。
    2)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委时期
    1952年,为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任务的需要,结合苏联模式,我国正式成立中央体委,1954年更名为国家体委。
    3)初步改革的国家体委时期
    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体委,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4)体制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时期
    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正确答案: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库兹涅茨法则认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其中,产值份额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劳动力份额上升的速度,到了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是持续地上升,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劳动力份额上升的速度会快于产值份额上升的速度。
    启示:
    ①农业实现的就业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都相对减少,是任何国家或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②无工不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是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之一;
    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就业和创造财富的主要载体;
    ④落后国家或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应首先进行“农业革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解放农业劳动力,然后进行工业革命;
    ⑤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不一样。一般规律是:轻工业化→重工业化→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相应的主导产业是:轻纺、食品工业→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工业(汽车、家电)→电子、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秦汉时期汉字形体的演变。

    正确答案: (1)小篆小篆属于古文字,在秦统一六国后,为适应统一全国语言文字的需要,在李斯等人的整理推广下,成为全国通行的正式文字。小篆在此之前已在民间出现,与之前的古文字相比,小篆更加简省、规范,对于规范和统一古文字具有特殊贡献。
    (2)隶书隶书的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时,民间有部分人在书写小篆时,把很庄重的小篆那种四平八稳的结构打破了,这种通俗、草率的写法在民间通行开来,被统治阶级称为“隶书”,此时,秦隶只是简捷的篆书,到了汉代,成为正式字体。笔画形体逐渐整齐,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是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被划入今文字的范畴。
    (3)草书隶书是为简易而创造的,此风一开,汉字就更向简易的道路发展,于是有了草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草书是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的木简。它是一种笔势比较草率的隶书,在唐代,草书有了新的发展。
    (4)行书行书的出现,是兼顾书写的方便和认字的方便而产生的。行书是把隶书简化了而又参用了草书笔画的一种文字。东汉桓灵时期刘德昇的行书“亦风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5)楷书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它只是隶书的变体,是隶书的定型化。从字体看,楷书只是把隶书的波势挑法变得平稳,把隶书的慢弯变成了硬勾,把隶书的平直方正变成了长方形。由于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成为至今都作为正字体通行的字体。总体上看,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向着简单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正确答案: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三)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演变有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A.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
    B.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C.财政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
    D.财政税收及作用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E.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统收统支”阶段是我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银行系统内部信贷资金实现统存统贷管理;二是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
    2.“差额包干”是我国在1981年推行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3.“实存实贷”是我国在1985年实行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1994年开始推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实行的“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 第14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 第15题:

    试述先秦哲学史上人道观思想的演变。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致性,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一系列主张,并“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
    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1。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言天必归结到人事,讲人事必本之于天。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属于“道”的法则,故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人应效法自然(道),人事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任自然而不妄为,即能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人道效法天道,社会秩序效法自然秩序,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天下大和的理想,达到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真正合一。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人要取法天道,自然无为。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 第16题:

    试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库兹涅茨法则认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其中,产值份额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劳动力份额上升的速度,到了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是持续地上升,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劳动力份额上升的速度会快于产值份额上升的速度。
    启示:
    ①农业实现的就业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都相对减少,是任何国家或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②无工不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是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之一;
    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就业和创造财富的主要载体;
    ④落后国家或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应首先进行“农业革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解放农业劳动力,然后进行工业革命;
    ⑤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不一样。一般规律是:轻工业化→重工业化→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相应的主导产业是:轻纺、食品工业→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工业(汽车、家电)→电子、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

  • 第17题: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的形成,一个是九卿制的变化。
    (一)三省制的形成
    自东汉末年以来,司徒、司空、太尉(有时称司马)三公虽然仍旧设置,单其职权已归于尚书。鉴于三公已成为虚设之位,尚书的权位日显重要;因此,曹魏初期尚书脱离少府而独立,其机构日渐扩大,称为“尚书台”,名正言顺地掌理政务。
    为了防止尚书权力过重而专权,皇帝又设秘书作为侍从要职。魏文帝时,改秘书为中书,尚书参与机要的职权也逐渐转移到中书。随着中书职权的扩大,形成了中书省。中书省与尚书台同为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为了避免它们之间权责不清的问题,特对它们的职权加以限定: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为中央决策、立法机构;尚书台负责遵令施行,为中央执行机构。晋代侍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于是成立了以侍中为长官的门下省。门下省职掌驳正,对中书省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二)九卿制度的变化
    随着中央三省制的形成,原来分掌某一方面具体事务的九卿,其职权遭到削弱,逐渐流为冗曹。以上是职权上的变化,九卿的名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北齐改九卿之一的廷卫为大理,改少府为太府,并改称其官署为寺,于是九卿变为九寺,从此我国古代国家机关的名称不再以长官的官衔相称。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民国时期财政管理体制是如何演变的.

    正确答案: 一、横向财政权益的分配:五权分立思想指导下的四个联综财务系统: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二、国地收支划分——分税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外汇管理是一国政府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对外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毹性的政策措施。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紧密相连。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汇管理逐渐放开。
    (4)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5)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6)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我们需要在培育市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7)在今后的发展中,人民币必将走向国际化.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统收统支”阶段是我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银行系统内部信贷资金实现统存统贷管理;二是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
    2.“差额包干”是我国在1981年推行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3.“实存实贷”是我国在1985年实行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1994年开始推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实行的“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于天之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诸侯王
    (2)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体制演变:
    A.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无封无建”的统一集权方向发展
    B.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
    C.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先秦哲学史上人道观思想的演变。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致性,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一系列主张,并“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
    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1。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言天必归结到人事,讲人事必本之于天。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属于“道”的法则,故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人应效法自然(道),人事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任自然而不妄为,即能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人道效法天道,社会秩序效法自然秩序,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天下大和的理想,达到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真正合一。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人要取法天道,自然无为。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