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5岁,农民。一身面目俱黄2天,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部微满,舌苔黄腻,脉沉数。

题目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5岁,农民。一身面目俱黄2天,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部微满,舌苔黄腻,脉沉数。


相似考题
更多“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男,63岁。两年来常感左侧胸部疼痛,胸闷,反复发作。近月来,发作频繁,夜寐多梦,唇黯,两目黯黑,舌有瘀斑,脉涩。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瘀血阻胸,气机郁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而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第2题:

    患者,女,30岁。近来因情志不遂,忧思过度而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六郁证。
    治法:行气解郁。
    处方:越鞠丸。香附10g川芎6g苍术10g栀子10g神曲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香附为君,入肝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行血中之气,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助行气解郁之力;栀子苦寒清热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使湿去痰消以消痰湿之郁;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全方用药,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 第3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腹泻三年,大便3――5次/日,胃纳不佳,常觉胸脘痞闷,腹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正确答案: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
    治法:补益脾胃,渗湿止泻,兼理气。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陈皮、木香。莲子肉6g、薏苡仁20g、缩砂仁10g、桔梗6g、白扁豆10g、白茯苓12g、党参15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白术15g、山药20g;水煎服,日三次
    方义分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加陈皮、木香增强行气除湿之功。

  • 第4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紫苏10g、白芷10g、半夏10g、陈皮6g、白术10g、茯苓10g、厚朴10g、大腹皮6g、桔梗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内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除满,桔梗宣肺以利解表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及营卫。

  • 第5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5岁。主述其尿频尿急,尿时疼痛,尿色浑赤3天,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淋证。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处方:八正散。车前子12g、瞿麦10g、篇蓄10g、滑石18g、山栀子12g、木通8g、大黄10g、甘草8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篇蓄均可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降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而止茎中痛。

  • 第6题:

    问答题
    患者,男,16岁。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兼热结阳明。
    治法:凉肝熄风,增液舒筋,兼泻下热结。
    处方:羚角钩藤汤加味。羚羊角4.5g(先煎)、钩藤9g、桑叶6g、菊花9g、川贝母12g、生地黄15g、生白芍9g、淡竹茹15g、茯神木9g、大黄6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羚羊角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二药合甘草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加强熄风止痉之功;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大黄泻热通便,并导热下行,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泻下热结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患者,女,36岁。昨日下午外出劳动时突发皮肤瘙痒难忍,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风团,色红,微有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风湿热邪,浸淫血脉,郁于肌腠。
    治法: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处方:消风散。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石膏15g、知母6g、生地6g、当归6g、苍术6g、胡麻仁6g、苦参6g、木通3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散邪,止痒先疏风之义,共为君药。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苍术散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共为臣药。生地、当归、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使药。合而用之,具有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患者,男,52岁。咽部不适月余,口干咽燥,时而呃逆,咳吐涎沫,舌红少苔,脉虚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虚热肺痿。
    治法: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30g、半夏10g、人参9g、甘草6g、粳米5g、大枣2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痰,故又佐以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辛温之品,但用量轻,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
    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l0g木香l0g甘草6g山楂l0g神曲l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紫苏10g、白芷10g、半夏10g、陈皮6g、白术10g、茯苓10g、厚朴10g、大腹皮6g、桔梗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内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除满,桔梗宣肺以利解表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及营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患者,男,58岁。经常自汗、夜卧更甚3年,伴心悸惊惕、气短烦倦半年,舌淡红,脉细弱。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辨证,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
    治法: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处方:牡蛎散加糯稻根须。
    煅牡蛎30g(先煎)生黄芪30g麻黄根9g小麦30g糯稻根须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糯稻根须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人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患者,女,30岁。近来因情志不遂,忧思过度而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六郁证。
    治法:行气解郁。
    处方:越鞠丸。香附10g川芎6g苍术10g栀子10g神曲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香附为君,入肝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行血中之气,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助行气解郁之力;栀子苦寒清热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使湿去痰消以消痰湿之郁;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全方用药,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患者,女,32岁。发病3年,手足厥冷,但不过膝、不过肘,面色咣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大枣6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助当归养血和营,细辛助桂枝温通血脉,通草通经脉、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使阳气充盛,寒邪得散,血脉畅行,诸症自愈。

  • 第14题:

    患者,男,58岁。经常自汗、夜卧更甚3年,伴心悸惊惕、气短烦倦半年,舌淡红,脉细弱。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辨证,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
    治法: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处方:牡蛎散加糯稻根须。
    煅牡蛎30g(先煎)生黄芪30g麻黄根9g小麦30g糯稻根须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糯稻根须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人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 第15题:

    患者,男,55岁。阴囊偏坠肿痛,痛引腰部,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不足,寒滞肝脉。
    治法: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处方:暖肝煎。当归6g茴香6g乌药6g茯苓6g枸杞9g肉桂3g沉香3g生姜3片;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肉桂、小茴香温肾暖肝,理气止痛为君药;当归、枸杞补肝肾之虚,乌药、沉香散寒行气助止痛之力,共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皆为佐药。诸药配伍,补养、散寒、行气并用,以治虚寒气滞之疝气痛。

  • 第16题:

    患者,女,56岁。自述前3天因气候炎热,贪凉饮冷,后感腹中不适,继而便秘难解,腹中冷痛不止,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阳虚寒积。
    治法: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处方:温脾汤加肉桂、吴茱萸。大黄15g、当归12g、干姜10g、附子12g人参6g芒硝l0g甘草6g肉桂10g吴茱萸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大黄泻下,攻逐积滞,大黄性虽苦寒,但与辛热之附子相配,有温下之功以攻逐寒积,共为君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于姜温中助阳;肉桂、吴茱萸温中回阳,共助附子温中祛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 第17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证。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10g、木香10g、甘草6g、山楂10g、神曲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 第18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女,46岁。浮肿半月余,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

    正确答案: 辨证:脾肾阳虚,水停气滞。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实脾散。炮附子9g、干姜9g、木香6g、厚朴9g、槟榔9g、草果6g、白术9g、茯苓9g、木瓜10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温肾暖脾,扶阳抑阴;臣以茯苓、白术渗湿健脾;佐用厚朴、木香、槟榔、草果、木瓜行气导滞,令气化则湿化。诸药相伍,脾肾同治,寓行气于温利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患者,男,62岁。咳喘反复发作多年,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倦浮肿,苔白腻,脉弦滑。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上实下虚之喘咳。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温补下元。
    处方:苏子降气汤。苏子15g半夏15g当归10g肉桂10g前胡9g厚朴9g甘草12g生姜6g枣l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为方中君药,半夏、厚朴、前胡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力而为臣;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定喘;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润燥,与肉桂以增温补下元之效;生姜、苏叶散寒宣肺,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以治上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患者,女,32岁。发病3年,手足厥冷,但不过膝、不过肘,面色咣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大枣6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助当归养血和营,细辛助桂枝温通血脉,通草通经脉、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使阳气充盛,寒邪得散,血脉畅行,诸症自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葛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半夏6g、葛根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加半夏和胃止呕,加葛根解肌舒筋;炙甘草调和药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患者,男,55岁。阴囊偏坠肿痛,痛引腰部,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不足,寒滞肝脉。
    治法: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处方:暖肝煎。当归6g茴香6g乌药6g茯苓6g枸杞9g肉桂3g沉香3g生姜3片;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肉桂、小茴香温肾暖肝,理气止痛为君药;当归、枸杞补肝肾之虚,乌药、沉香散寒行气助止痛之力,共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皆为佐药。诸药配伍,补养、散寒、行气并用,以治虚寒气滞之疝气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5岁。患风湿性关节炎10年余,近日来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正确答案: 辨证: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处方:独活寄生汤。独活9g、细辛6g、防风6g、秦艽6g、桂心6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当归6g、川芎6g、生地6g、白芍6g、人参6g、茯苓6g、甘草6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