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

题目

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外界环境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心灵主义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启发和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更多“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认为人的不良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

    • A、认知心理学
    • B、行为主义心理学
    • C、精神分析
    • D、人本主义

    正确答案:B

  • 第2题:

    语言习得性


    正确答案: 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 第3题:

    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的是()。

    • A、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
    • C、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 A、习得的环境
    • B、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 C、习得的方式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一般意义上的异同对比是指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等显而易见的因素的对比。


    正确答案: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水平

  • 第6题:

    行为主义理论的假设认为认定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们关心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目前涉及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一般意义”上的对比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水平等方面显然存在不同。
    (2)学习者的习得机制
    关于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机制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俞约法根据前苏联的语言学习理论从学习者言语机制与思维机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①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言语机制以及思维机制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特别是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母语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经形成。母语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学习者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
    ②他提出,适当地精讲一点语言学知识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而不必再重复儿童母语习得所经历的“直觉——直觉”的过程,也不一定遵循“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
    俞先生的观点蕴涵着这样一个命题: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习得机制不同,二者的习得过程也应该不同。如果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成定势的话,第二语言习得自然得另辟蹊径。按照俞先生的说法,第二语言习得“从自觉到直觉”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途径。
    (3)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问题
    胡明扬先生(1993)提出了二者在社会文化习得方面的不同。
    ①对于儿童来说,母语习得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学习有关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进行的。这一点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半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的符号系统来学的,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联系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②与第一语言习得相比,第二语言习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完整的学习,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因此,他主张充分利用第一语言和第一语言的知识系统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正确答案:
    学习和习得是获得语言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主要有以下区别:
    (1)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
    (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语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5)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除了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者以外,儿童都能习得自己的母语并同时能形成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相对说来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学习者可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不一定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至于能达到说母语者水平的则为数更少。
    正确区分学习和习得对于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掌握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可以让学习者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如此,二者在研究对象上还是表现出一些异同。
    (1)研究对象的相同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都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
    (2)研究对象的差异
    ①研究对象不同
    a.一般的语言学研究是以母语使用者符合母语规则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b.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符合或者偏离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的语言系统。对外汉语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初,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吃饭在五道口。”“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这种结构是不符合汉语规则的,但是我们不能用母语使用者的眼光来评判“学习者的语言”。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②对研究对象的关注点不同
    语言学研究把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和研究,目的是探索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一般意义上的异同对比是指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等显而易见的因素的对比。

    正确答案: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行为主义者认为性别角色是如何习得的?

    正确答案: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指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的看法。
    1、操作条件反射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儿童抱有相同的性别角色期望,会奖励儿童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
    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儿童学习各自相符的性别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就学习理论而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  )对语言习得理论影响较大。
    A

    认知学习理论

    B

    教师发展理论

    C

    情感学习理论

    D

    传统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甚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强化是成功的关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知它的整体;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这两个理论对语言习得理论影响很大。

  • 第13题: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 A、识记
    • B、保持
    • C、模仿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在语言习得中强调后天因素的理论是()。

    • A、习得机制
    • B、刺激-反映论
    • C、认知论
    • D、监控模式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简要叙述一下学习和习得的不同。


    正确答案: 学习是指主动获取知识的行为及其过程,习得则指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及其已经内在化的那部分知识。具体来说:
    (1)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习得则是下意识的;
    (2)学习是了解有关语言规则的只是,这些知识仅能帮助学习者检查自己话语的对错;
    (3)习得是在交际条件下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
    (4)习得是儿童获得第一语言的方式,很可能也是他们获得第二语言的方式;
    (5)成人也能够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

  • 第16题:

    ()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语言习得机制。


    正确答案:乔姆斯基

  • 第17题:

    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是()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 A、第一语言
    • B、外语
    • C、母语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桃园》在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方面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作者崇尚主观,注意开掘人物心灵世界,并运用了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方法。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阿毛的意识流动,展示人物跳跃思绪联想,也形成作品情节和行文的诗式跳跃,句与句也有断隔,意象跳动,思路飘忽,为读者留下可想象空白。与此相应的是,小说不很重视铺叙情节,带有明显的诗与散文的某些特征。

  • 第19题:

    单选题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A

    识记

    B

    保持

    C

    模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行为主义理论的假设认为认定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的是()。
    A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B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

    C

    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认为人的不良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
    A

    认知心理学

    B

    行为主义心理学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A

    习得的环境

    B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C

    习得的方式


    正确答案: C
    解析: 习得的环境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