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发育最年轻的大高原,是地球上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2)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地形对大气环流所产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形成高原季风,对中国乃至世界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气候方面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3)青藏高原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多个国家的的交界接壤地带,在地缘政治方面有重要地理意义。
(4)青藏高原由于所处的中、低纬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度导致景观呈现三维地带分异,对景观分布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5)青藏高原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对经济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6)青藏高原是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对亚洲河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论述“第三极”的地理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是哪里?


    正确答案:是青藏高原

  • 第2题:

    亚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从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在数理位置方面,亚洲的北部接近北极,其大陆上最北点是太梅尔半岛北端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过北纬80°;亚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陆上的最南点是马来半岛上的皮艾角(北纬1°17′),至于亚洲最南的罗地岛则更超逾赤道而达南纬11°03′。这样,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90°,因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从赤道带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
    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为辽阔,其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迭日涅夫角(西经169°40′),最西点为小亚细亚的巴巴角(东经26°03′)。亚洲东西之间占有经度达164°17′,将近全球经度的半数,东西时差达11个小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公里。辽阔的空间增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的空间条件。
    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方面围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地中海和黑海。亚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疆,对于海上交通、自然资源和气候类型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与增温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的西部,与欧洲接壤,有很长的陆疆,且西距大西洋很远,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 第3题:

    欧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特征有何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从海陆位置来说,位于亚欧大陆西部,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大半岛,北、西、南三面为海洋所包围。从经纬度位置看,最北端到北纬71°08′(诺尔辰角),最南端到北纬36°附近(马罗基角),绝大部分土地在北纬45°~70°间,即中纬度偏北的位置。这种中纬度大陆西岸的位置,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使欧洲大部分地区终年盛吹西风。各地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及其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东欧型气候为主;最南部为亚热带气候,而缺失热带类型气候;北部边缘伸入北极圈,属极地苔原气候。欧洲的大陆轮廓呈一支离破碎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3.82%,为世界各大洲之冠。海岸线十分曲折,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面积不大(l,016万平方公里),这就使欧洲各地距海都不远,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因此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强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海岸曲折、海湾众多,也为发展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 第4题: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非洲大陆东起哈丰角(东经51°24′),西至佛得角(西经17°34′),跨经度69°,约相距7,500多公里;南自厄加勒斯角(南纬34°51′),北至阿比亚得角(北纬37°20′),跨纬度72°多,约相距8,000多公里,赤道横贯中部。这样的经纬度位置使非洲东西、南北最大长度相差无几,扩大了海距,增强了非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从南北所跨纬度看有五分之四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太阳能两次直射,昼夜长短差别小;除高山地区外,无温带、寒带气候,全属热带(占93%)和亚热带(占6.6%)气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热带大陆;而且赤道横贯大陆中部,自赤道至大陆南北两端距离相差很小,形成了非洲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特色。
    非洲大陆东、南、西三面为海洋所环绕,东距大洋洲、南距南极洲、西离南美洲都比较远,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14公里),东北有一宽120公里的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连,在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生物以及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与亚欧大陆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受亚欧影响最大,开发也早。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大大缩短了西欧与东亚间的航程,交通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仍需绕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非洲大陆的轮廓好象亚欧大陆向南伸出的一个大三角形,由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个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北宽南窄。这就为形成世界上最大沙漠提供了空间条件,并扩大了东北信风控制的范围,再加上东北信风来自亚洲陆地,更加深了非洲北部的大陆性和干热特征。非洲的水平轮廓比较单调,海岸线平直、陡峻,缺少海湾、半岛和岛屿,减弱了海洋的影响,使非洲成为一个干热的大陆;又因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 第5题:

    论述教学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
    2.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6题: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正确答案:在地球的45亿年生命史中,自然地理环境沿着一定方向而发展,它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地球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地球物质分异成地圈有关;各个地圈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一样,是不可逆的,总是沿着”时间”前进,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 第7题:

    论述自然地理学的取得的成果,及今后发展趋势,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理论应加强系统理论化,加深与系统科学理论的交融。系统科学重视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表述各种系统规律。而传统的地理学理论偏重于定性表述,很难更深入地揭示地理规律。因此,加强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交融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整体理论水平。
    2)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以自然地理系统理论与方法加强不同规模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并以关键性区域作为重点。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显著地地域性差异,其气候变化趋势或变暖、或变干、或变湿,各自带来不同的环境影响。分析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差异及其内在规律,加强对典型地域系统演变(如农牧交错带、海岸带等)的研究十分重要。
    3)自然地理学应侧重于自然地理系统的动态性、稳定性以及抵抗外因干扰能力的研究。在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的趋势中,必须加强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社会反作用的预测研究,并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合理途径。
    4)加强各种类型自然地理定位观测试验,以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关模拟。实验研究,充分利用“3S”技术获取与处理自然地理信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深入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对研究区针对研究目的搜集前人已做过的调查、研究成果等。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资料。第二步,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研究目的,制定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计划,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数据。
    2)科学实验法。科学实验法包括定位观测实验及实验室分析试验两个方面。
    1.定位观测实验,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地点,使用必要的仪器,对自然地理要素、现象、过程等进行长期的或定期的观测。以取得定期的、可靠的原始数据。
    2.实验室分析实验,对于野外调查中多搜集的各种样品,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
    3)综合与类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与类比分析法是地理学者们应用的两种传统定性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法,在研究各种地理要素如生物、土壤、气候、水文、地貌、地质等时,应注意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
    2.类比分析法,包括同期类比分析法和异期类比分析法,同期类比法是指针对相同时期内地表不同地域间的同类自然现象、事物,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进行对比,以研究地表不同地域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同;异期类比法又称“古今类比分析法”。该法利用全新世古地理资料和历史自然地理资料比较古今环境演变的方法,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实际意义。
    4)系统分析法。自然地理系统分析法是以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技术手段,应用多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建立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来阐述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

  • 第8题: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 (1)水循环将自然地理各圈层联系在一起,是自然地理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方向。如水循环参与了大气环流、地质循环和生物水循环等。
    (2)海陆之间和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热量具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气候。
    (3)对地表有巨大的侵地作用。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地表流水和地下流水对地球陆地表面产生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作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特殊的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这两种地貌类型下章再介绍。
    (4)使多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从而使水资源成为可更新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 第9题:

    论述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区别。


    正确答案:(1)地理标志旨在表明产品来自何地及该产品的特质,他不能属于某一企业所专有,而应为该产地企业共同使用;对地理标志,不能进行许可使用或转让。而商标旨在表明商品来源于哪一经营者,故应由特定经营者使用;商标经核准注册后,商标注册人对该商标拥有独占性使用权,并且可以依法将该注册商标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
    (2)地理标志的功能在与将来自于特定地区的产品相区分;而商标的功能则于将来自于特定经营者的产品与来自于其他经营者的产品相区分。
    (3)地理标志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地理名称,并不要求其具有显著性;而商标须有显著的标志构成,地理名称用作商标时,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正确答案: 在地球的45亿年生命史中,自然地理环境沿着一定方向而发展,它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地球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地球物质分异成地圈有关;各个地圈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一样,是不可逆的,总是沿着”时间”前进,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意义

    正确答案: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现象,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依据,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1.为经济建设服务
    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依据当前的条件来决定的。但是要完成这些任务,却需要历史地理学给予帮助。可持续发展理论,西部大开发的提出都有赖于历史地理学,因为只有对以前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才能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特别是现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上西部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切勿以破坏环境换来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与对环境的破坏有关系的,还有黄河的变迁泛滥也与环境的破坏有关,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对人们带来的灾难也是沉重的。“以粮为纲”口号的提出造成了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流泛滥,沙漠化严重,沙尘暴激烈。人口多、干劲大、热气高的狂热导致造成中国人口无限制增长,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教训都是深刻的,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历史的教训是要吸取的,若再重蹈复辄就难以令人原谅。
    2.为文化建设服务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由于各民族、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从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化地区的演变和特点,探求其间的共性和个性,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美学、地理学、生态学的"景观”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
    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
    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 第14题:

    北美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大陆东西两个极点是拉布拉多半岛上的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和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威尔士角(西经168°05′,北纬65°35′)。本大陆北部伸入北极圈,最北点是布西亚半岛的默奇森角(北纬71°59′),而格陵兰岛的莫里斯—杰苏普角(北纬83°39′)是北半球陆地最接近极地的地方;大陆最南端为塞布尔角上的东角(西经81°05′,北纬25°07′)。
    北美洲的这种地理位置,同亚欧大陆非常相似,它纬向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南北各地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又由于北美洲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大陆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70°之间,其中北纬50°~70°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型,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北纬30°以南,因面积不大,亚热带气候型所占面积很小。
    北美洲东西均临大洋,因而使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只是由于北美大陆的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没有亚欧大陆大,因而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

  • 第15题:

    室内用电设备第三极必须接到地线PE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具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的是哪里?


    正确答案:青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 第17题:

    简述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地球的形状使得太阳入射光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导致地表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由此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差异。即: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 第18题:

    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 (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 第19题:

    论述有关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观点。


    正确答案: 1、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着固体地球的“壳”,因此,有些自然地理学家把它称作“地理壳”、“景观壳”,这种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2、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如它的两个边缘圈层——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而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高度或深度的不同又具有渐变的性质,因此.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也正因为如此,有关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观点较多,下面仅介绍几种主要观点:
    (1)原苏联地理学者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一种观点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在“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在“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2)以我国自然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特点以及讨论时的方便,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取名“自然地理面”。
    (3)我国自然地理学者,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认为自然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向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
    3、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本接受了A.Г.伊萨钦科(1953)的划法: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km)。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和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而在具体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 第20题:

    论述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意义


    正确答案: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现象,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依据,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1.为经济建设服务
    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依据当前的条件来决定的。但是要完成这些任务,却需要历史地理学给予帮助。可持续发展理论,西部大开发的提出都有赖于历史地理学,因为只有对以前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才能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特别是现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上西部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切勿以破坏环境换来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与对环境的破坏有关系的,还有黄河的变迁泛滥也与环境的破坏有关,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对人们带来的灾难也是沉重的。“以粮为纲”口号的提出造成了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流泛滥,沙漠化严重,沙尘暴激烈。人口多、干劲大、热气高的狂热导致造成中国人口无限制增长,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教训都是深刻的,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历史的教训是要吸取的,若再重蹈复辄就难以令人原谅。
    2.为文化建设服务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由于各民族、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从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化地区的演变和特点,探求其间的共性和个性,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第21题:

    单选题
    以下哪个高原上有“世界第三极”,该高原面积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千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地理景观独特的高原?()
    A

    青藏高原

    B

    帕米尔高原

    C

    墨西哥高原

    D

    南极冰雪高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地理标志旨在表明产品来自何地及该产品的特质,他不能属于某一企业所专有,而应为该产地企业共同使用;对地理标志,不能进行许可使用或转让。而商标旨在表明商品来源于哪一经营者,故应由特定经营者使用;商标经核准注册后,商标注册人对该商标拥有独占性使用权,并且可以依法将该注册商标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
    (2)地理标志的功能在与将来自于特定地区的产品相区分;而商标的功能则于将来自于特定经营者的产品与来自于其他经营者的产品相区分。
    (3)地理标志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地理名称,并不要求其具有显著性;而商标须有显著的标志构成,地理名称用作商标时,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刺激了产业革命的迅速到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地理大发现给地理科学带来了巨大变革,它的意义也超过地理科学,几乎对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它是人类最大规模的地理实践,推动了地理学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体现在如下方面:
    (1)地理大发现清理和验证了传统地理学理论,使得地理学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全球性的科学的理论思维。
    (2)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
    (3)产生了地理学―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行星风系理论、季风理论、均衡河谷学说、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制图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