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和谐校园”,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校园是学生每天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老师像园丁一样辛勤地耕耘着。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习和教授知识。因此,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给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学生知识的雨露,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互相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有利于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良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吸引每一个学生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以此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 第2题:

    请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未曾吝惜过对师者的赞誉。然而谁都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些耀眼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身在其中的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已从教的信心与快乐。那么,教师到底是个怎样的群体?是什么将原本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的教师推到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复杂境地,以致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最大动力?是职业幸福感。那么又是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一、职业压力大——经常处于忙碌又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诸如此类难以计数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承受着无限的挑战。可以说,压力太大时就难言幸福。
      二、信任与尊重危机——教师面临社会的质疑
      2008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历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职业人群在灾难面前人格的高尚与灵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可爱可敬的部队官兵们,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舍弃生命为孩子撑起“安全之伞”的教师们。可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范跑跑”。就在网络等媒体还在对此口诛笔伐、余怒未消之时,又出现了“杨不管”事件。一时间,教师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站到了公众的天平上,经受着一轮轮职业道德的拷问。确实,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样一部分教师,但是每天孜孜不倦、为学生倾心付出的教师,每天默默无闻、为教育奉献所有的教师,毕竟占了我们教育战线的大部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永远都是天下大道,由点及面地看待问题本身就有失科学,“窥一斑而见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三、教师待遇—总是期待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教师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做教书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相较于其他许多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滞后,其生活质量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由它决定的工作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教师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无奈而吃力地推动自己前行罢了。
      四、行动与心态—亟待全方位调整的教师自身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职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 第3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
      免费师范生政策作为2007年度我国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出台就饱受争议,有批评也有赞誉。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也存在着制度缺陷,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实施效果。因此,在招生、培养、就业环节上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予以完善是必要的。
      招生是入口,也是选才环节。该环节设计应集中体现在招生方案的设计上,具体涉及招生指标和招生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就招生指标而言,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部实行免费;二是部分实行免费。就目前全部实行免费的政策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那些有志于献身农村教育的学生提供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可能将一部分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只是不愿意去中西部或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挡在了师范专业门外,从而无形中失去获得一批好生源的机会。因此,在师范专业招生指标上应当允许免费与非免费并存,至于免费与否由学生竞争并自主选择。其次,就招生方式而言,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免费指标分至各省,直接招收免费师范生;二是开始不分师范与非师范而按大类招生,入校后经过面试和考试等方式选拔师范类学生,入选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接受免费或缴费教育,选择免费者则要与学校签订相关合同。
      培养是育才环节。要重视和加强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新体系,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培养方案,率先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免费师范生政策来说,学校还应当针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作出特殊考虑,如应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等。
      就业是出口,即用才环节。师范生在接受完免费的师范教育后,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到基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或从教一定年限是合理的。对此,双方应在入学阶段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确定(如服务年限、就业区域、学校类型等)。同时,还应分别明确国家、原就读学校和接收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如国家应当负责承担支教学生的基本工资和医疗保险福利,从而保障支教毕业生的基本工作生活,以利于他们安心任教;原就读学校应对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信息与便利(如报考教育硕士时优先录取等);接收地政府和学校应当用好这些毕业生并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同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对于服务期满后这些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话,这些条件是否继续享受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培养优秀的师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项政策刚刚推行,所以我们尚不能对其作出确切评价,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评价、总结经验,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这项政策逐步完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 第4题: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正确答案:略

  •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以“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赏识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但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要实现赏识教育,必须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的标准,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如果仅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其实在看到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优点,反之也一样。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地认识幼儿、评价幼儿,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幼儿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幼儿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文章来源:http://ztzx.whedu21.com/blog/userl/dinghongjuan/archives/2007/3919,html,有改动)

  • 第6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请以“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赏识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但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要实现赏识教育,必须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l00分作为成功的标准,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 good”,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如果仅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其实在看到孩子的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优点,反之也一样。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 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关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 第7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不断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否定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以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关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第8题:

    问答题
    请以“和谐校园”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的校园,也就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安排,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的。要实现“人和”,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反过来学生要尊敬教师、信赖教师、喜爱教师,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相学习、不断进步,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应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宽容待人,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培养教师良好的师风师德。教师良好的师风师德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和谐,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所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做到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做到言行合一、表里一致才能更好地施教于人,进一步摆正教书育人的关系,净化校园空气。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其广博的知识才学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学识基础,还应以为人楷模的人格力量去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学生不仅学会求知,而且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最后,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优良的学风、校风。要建立优良的学风、校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环境教育人,环境影响人,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和手段。校园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文明圣地。文明的校园环境、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校风,对学生的荣辱观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课、宣传橱窗、墙报、板报的教育作用.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同时,注重对学校软环境的优化。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是广大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
    “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骂怎么不被车撞死。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
    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內涵,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題,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教育及道德建设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正确答案: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日月潜形,阴风哭号,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一个、两个、三个……,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作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
      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花样年华的谭君子和在怀中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三名学生的向倩老师、多次冲回教学楼营救学生的母智慧老师、舍弃亲身娃娃一心想着别的幼儿的聂晓燕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豪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为救学生而被大浪吞噬的上海师大教授贺宝根老师、时刻牵挂师生冷暖忘却自家天寒的山东省庆云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老师、在暴雨和洪水面前舍掉自家财产.让32名群众转危为安的退休教师李明素等等。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不自觉的日常行为。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贺宝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日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份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可以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 第14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 第15题:

    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终身难忘的表扬
      在初二时来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春游”。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向着我了.他们眼里是惊奇的目光。而我也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语文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给全班同学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我因此找到了自信.原来自己并不是十分没用,我也能够有同学不及的地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写周记,然后是写日记,每天要自己写出五百字的东西来,然后就是每天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就写上一句评语或者给一个优秀的字样,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到了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任教的六年时间里。我的日记本共有五十多本。
      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那些回答问题有偏差、学习上老是出错的同学,我们老师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批评或粗暴训斥,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罩上一层自卑的阴影,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为我们老师.何必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呢?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可能会成就学生的一生,造就无数个“牛顿”、“爱因斯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直到出现错误时,不要埋怨,不要横加指责,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扬起自信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张扬师生个性的天地,我们的教育必将散发出绮丽的光芒。

  • 第16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请以“教师人格的塑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 00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 第17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参考例文】
    大爱无声 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日月潜形,阴风哭嚎,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作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t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了。
    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3名学生的向倩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毫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名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不自觉的曰常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分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才能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文章来源:http://www. zgoff. com/shiti/moniti/shiti_4314. html,有改动)

  • 第18题:

    (写作题)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飙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他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 第19题: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以“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赏识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但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要实现赏识教育,必须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的标准,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
    如果仅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其实在看到孩子的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优点,反之也一样。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 第20题:

    问答题
    以“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赏识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赏识教育足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但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要实现赏识教育,必须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并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申,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并仅仅以得到100分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敗”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 good”,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如果仅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应该在看到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反之亦然。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
    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井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尤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地认识幼儿、评价幼儿,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幼儿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幼儿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申,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题型:问答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写作题)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飙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他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骂怎么不被车撞死。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內涵,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題,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教育及道德建设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以“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赏识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但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要实现赏识教育,必须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教育孩子并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申,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并仅仅以得到100分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 good”,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如果仅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应该在看到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反之亦然。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尤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地认识幼儿、评价幼儿,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幼儿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幼儿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申,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终身难忘的表扬 在初二时来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春游”。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向着我了。他们眼里是惊奇的目光,而我也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语文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给全班同学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我因此找到了自信。原来自己并不是十分没用,我也能够有同学不及的地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写周记,然后是写日记,每天要自己写出五百字的东西来,然后就是每天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就写上一句评语或者给一个优秀的字样,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到了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任教的六年时间里。我的日记本共有五十多本。
    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那些回答问题有偏差、学习上老是出错的同学,我们老师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批评或粗暴训斥,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罩上一层自卑的阴影,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为我们老师,何必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呢?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可能会成就学生的一生,造就无数个“牛顿”、“爱因斯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出现错误时,都不应该横加指责,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使学生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张扬师生个性的天地,我们的教育必将散发出绮丽的光芒。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