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案例七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  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善良的人“好心不得好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善良”这个话题,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谚语、俗语。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王蒙先生的《善良》,看看他持什么观点。  (学生通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勾画出的最能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  生:最后一段中的“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生:我找

题目
问答题
案例七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  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善良的人“好心不得好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善良”这个话题,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谚语、俗语。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王蒙先生的《善良》,看看他持什么观点。  (学生通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勾画出的最能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  生:最后一段中的“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生:我找的是“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生:我认为上面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作者的完整的观点。  师: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  生(稍作思考后):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没有了。  师:好,看来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下面迅速通读全文,看一看王蒙先生是分几个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速读,思考、交流)  问题:  上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自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善良》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研读,给这位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析。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这则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在学生通读全文并勾画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谁来说一说自己划出的能表现作者整体观点的语句?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初步对话,由此引导学生筛选出该文本的两个总观点句;紧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概括了作者的观点,即“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这个环节虽然用时不长,但对下一步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来说却是必要的。没有这个环节,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比较清晰的整体理解,因而容易引发零碎地肢解文本、片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了。
同时,该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观点的意识,又使学生通过提炼文本观点切实提高了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思想,达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的目标和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案例七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  ”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问题:
    (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
    (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


    答案:
    解析:
    1)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中指出“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我们在互动过程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
    教师A先由词语能否替换的问题人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香茶”和“浓茶”各自的含义,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所以教师A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目的、有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进行引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教师B在提出“鲁迅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这一问题之后,直接就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深入到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跳跃比较大,也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上的逐步引导.故而学生无法作出令教师满意的回答。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应该是在同一思路上协调进行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怎样回答.教师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明确的点评,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师A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明确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并在学生分析完问题之后,又将问题引到文章描写上,带领着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B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只是简单地评价其“概括得很好”,之后并未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直接将问题上升到人物性格层面。
    且教师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的情况下露出焦急的神情,显然也为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2)①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双边活动。
    在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后,可对每一个事件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例如分析在“预订《莽原》刊物”这一事件中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分析此事件时可以引导着学生从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和方法。
    ②面对半对型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思路。
    教师B在获得学生不全面的答案时,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到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并迅速转移至对下一个学生的提问中。

  • 第2题:

    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A项《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不符合题干“寓言故事“的要求。B项《农夫和蛇》、D项《乌鸦喝水》都出自《伊索寓言》;C项《智子疑邻》出自《韩非子》,这个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不尊重事实而以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造成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题当选A项。

  • 第3题:

    下列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的有()

    • A、《龟兔赛跑》
    • B、《狼和小羊》
    • C、《农夫和蛇》
    • D、《绿野仙踪》

    正确答案:A,B,C

  • 第4题:

    下列寓言均出自《伊索寓言》的是()。

    • A、《鱼的跳舞》《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
    • B、《畏影恶迹》《狐狸上当》《农夫和蛇》
    • C、《知了和蚂蚁》《狐狸和葡萄》《天鹅、梭子鱼和虾》
    • D、《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下列属于《伊索寓言》的有()

    • A、《农夫和蛇》
    • B、《龟兔赛跑》
    • C、《驮盐的驴》
    • D、《狼和小羊》
    • E、《工作与时日》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阅读两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教师A:《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节选)(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展示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师:好,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的问题。(用幻灯片呈现8个问题,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思考、回答,教师再用幻灯片依次呈现答案)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些美句。(用幻灯片呈现课文中的9个语句。学生思考、品味后,教师再用幻灯片逐句呈现赏析结论)教师B:《祝福》教学实录(节选)师: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它写出了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的社会现实。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意。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影,走进鲁迅的《祝福》。(播放电影《祝福》,大约15分钟)师:好,看完了。大家来说说你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感受是什么。生1:可怜。生2:可悲。生3:被压迫。师:嗯,还有5分钟就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围绕电影《祝福》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说得也很好。你们再想想,我们是否还读到过相同内容的作品呢?请大家在《祝福》的背景音乐下,回想,一会儿来交流。师:好,快下课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了《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大家对中外小说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自己对中外小说的见解)师:好,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今天的作业就是精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给其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 问题:请指出两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解析。


    正确答案: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
    (1)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运用;
    (2)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示例:A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录音)展示教学内容,是只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而忽略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同时整堂课下来,教师都没有应有的板书设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教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自己利用多媒体操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虽然使用了很多教学媒体,但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有非用不可,而且运用多媒体一定比不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的时候才可以用,否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特别是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自己的品读和学生的引导,过多的媒体信息,会干扰学生对语文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揭示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板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文字,热爱语文的情感。B教师没有根据语文课文的特点,合理使用教学媒体,把教科书的内容直观化,忽略了对学生文本的解读。B教师通过播放电影《祝福》,把祥林嫂这一形象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这一形象深刻的解读,祥林嫂这一形象代表的中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虽然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到祥林嫂凄苦、被压迫、被封建礼教束缚的表象,却难以深刻体会这一形象背后的意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多媒体教学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相反却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文章,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多么精彩的视听效果,都不能代替语文文本的阅读,由此可知材料中的两位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都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不恰当。

  • 第7题:

    单选题
    《农夫和蛇》这个寓言中,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结果()
    A

    蛇咬死了农夫

    B

    蛇非常感激农夫

    C

    农夫和蛇成了好朋友

    D

    农夫卖掉了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教授高中二年级课文——历史文学名篇苏洵的《六国论》,课堂开篇的一段教学实录片段,并回答下面问题。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  生(齐):苏洵。  师:此人被列入什么?  生(齐):唐宋八大家。  师:他的两个儿子是谁?  生(齐):苏轼和苏辙。  在此课教学进程中,还经常出现“作者的论证合乎逻辑吗?”“老师说得对不对”等要求学生齐声回答的问题。  对此教学实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此教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基础知识,集中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B

    教师采用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教学,能集聚人气

    C

    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D

    本案例中“此人被列入什么?”这一设问是具有歧意的情境设定,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避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案例中这种“满堂问”“满堂答”的教学设问,从课堂的表象来看很热闹,但对一个高中生而言这些设问是多余的,很容易让学生形成认知上“边际效应递减”,更谈不上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且案例中的教学设问难度太小,这种设问过多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另外,案例中的设问在文学常识方面下功夫,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情境失靶”现象。

  • 第9题:

    问答题
    (四)  说明:阅读下面这篇文字,阅读后,请将下文缩写为300字左右的短文。(原文字数857字)东郭先生和狼  故事说,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狼在书袋里听到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却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认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固定词语,“东郭先生”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正确答案:
    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毛驴背上驮着口袋。忽然,从他的后面跑来一只狼,说自己正被猎人追赶,向东郭先生求救,还说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东郭先生见狼可怜,便把它装进口袋。
    猎人追来了,问东郭先生有没有见到一只狼,东郭先生说没有看见。猎人走了,东郭先生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狼一出口袋,非但不感谢东郭先生,还张开嘴向东郭先生扑来。
    东郭先生绕着毛驴,一边躲闪,一边骂狼没有良心。正在危急时,走来了一个老农。东郭先生和狼都请老农评理。老农都不信,要狼重新装进口袋给他看。狼同意了,东郭先生把狼装进了口袋。老农立即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并对东郭先生说:“对狼讲仁慈,你真糊涂,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东郭先生感谢农民救了他的命。(309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断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问题设计低稚,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B

    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思考,依靠教师语气即可判定答案

    C

    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属于填空式发问,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D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出发点应是教学目标,这两个问题,都忽略了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D
    解析: 对于这段教学实录中的填空式问题,教师把一个完整的句子分解成了两段,教师问上半段,学生回答下半段,是学生没有思维含量的参与。

  • 第11题:

    填空题
    希腊古风时代:()风行——《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龟兔赛跑》。

    正确答案: 伊索寓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故事出自()
    A

    《神谱》

    B

    《理想国》

    C

    《伊索寓言》

    D

    《埃涅阿斯纪》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两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9题。

    教师A:《背影》教学实录(节选)

    师: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抒发的父子之情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意。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视散文,走进朱自清的情感深处。

    (播放电视散文《背影》,大约5分钟)

    师:好,看完了。大家来说说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生:视频里父亲帮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挺让人感动的。

    生:视频里的旁白、音乐与背影的画面搭配挺和谐,让人感受到父子情深。

    师:嗯,还有10分钟就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围绕电视散文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说得也很好。你们再想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呢?请大家在电视散文的背景音乐下,回想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会儿来交流。

    教师B:《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展示与济南冬天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领略济南冬天之美)

    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的问题。(用幻灯片呈现8个问题,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思考、回答,教师再用幻灯片依次呈现答案)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些美句。

    (用幻灯片呈现课文中的9个语句。学生思考、品味后,教师再用幻灯片逐句呈现赏析结论)

    师:好,快下课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了《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大家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学生回答,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事先确定好的三点技巧)

    师:好,大家要记住这些技巧。今天的作业就是运用这些技巧描写一段景物。
    请指出两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评析。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环节的教学资源利用。在进行本题作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正确识别和理解本题的的考点,即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资源的利用。2.反复阅读材料,结合考点对材料中两位教师教学实施行为进行分析,并明确观点。3.运用相关理论结合材料对两位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 第14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断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问题设计低稚,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 B、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思考,依靠教师语气即可判定答案
    • C、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属于填空式发问,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 D、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出发点应是教学目标,这两个问题,都忽略了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农夫和蛇》这个寓言中,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结果()

    • A、蛇咬死了农夫
    • B、蛇非常感激农夫
    • C、农夫和蛇成了好朋友
    • D、农夫卖掉了蛇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故事出自()

    • A、《神谱》
    • B、《理想国》
    • C、《伊索寓言》
    • D、《埃涅阿斯纪》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地)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问题设计低稚,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 B、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思考,依靠教师语气即可判定答案
    • C、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属于填空式发问,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 D、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出发点应是教学目标,这两个问题,都忽略了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多选题
    下列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的有()
    A

    《龟兔赛跑》

    B

    《狼和小羊》

    C

    《农夫和蛇》

    D

    《绿野仙踪》


    正确答案: C,D
    解析: ABC均出自于《伊索寓言》。《绿野仙踪》,是美国的一系列童话故事,故事环绕奥兹国的历史,由《奥兹国的魔法师》开始,讲述了一个名为多萝茜的小女孩在奥兹国和狮子、机器人、稻草人追寻勇气、善心和智慧的历险故事。故本题答案为ABC。

  • 第19题:

    单选题
    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以下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皇帝的新装》

    B

    《农夫和蛇》

    C

    《智子疑邻》

    D

    《乌鸦喝水》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寓言均出自《伊索寓言》的是()。
    A

    《鱼的跳舞》《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

    B

    《畏影恶迹》《狐狸上当》《农夫和蛇》

    C

    《知了和蚂蚁》《狐狸和葡萄》《天鹅、梭子鱼和虾》

    D

    《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阅读《善良》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善良的人“好心不得好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善良”这个话题,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谚语、俗语。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王蒙先生的《善良》,看看他是持什么观点的。(学生通读全文)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勾划出的最能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生:最后一段中的“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生:我找的是“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生:我认为上面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作者的完整的观点。师: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生(稍作思考):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没有了。师:好,看来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下面迅速通读全文,看一看王蒙先生是分几个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速读,思考、交流)对上述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分析的不正确的是()。
    A

    提问激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初步对话

    B

    提问用时过长,容易引发学生零碎地肢解文本、片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C

    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整体理解

    D

    提问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教师的提问虽然用时不长,但对下一步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来说却是必要的。没有这个环节,就无法对文本有比较清晰的整体理解。故B项错误,当选。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伊索寓言》的有()
    A

    《农夫和蛇》

    B

    《龟兔赛跑》

    C

    《驮盐的驴》

    D

    《狼和小羊》

    E

    《工作与时日》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教师教学《寓言四则》时,为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组织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讽刺性”专题研究。下列作品适合该专题的一项是()。
    A

    《农夫和蛇》

    B

    《皇帝的新装》

    C

    《渔夫和他的妻子》

    D

    《园丁与主人》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