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科尔伯格提出的理论是(  )。A 人格发展阶段论B 心理社会发展论C 道德发展阶段论D 认知发展阶段论

题目
单选题
科尔伯格提出的理论是(  )。
A

人格发展阶段论

B

心理社会发展论

C

道德发展阶段论

D

认知发展阶段论


相似考题
更多“科尔伯格提出的理论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

    A.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加德纳

    答案:C
    解析:
    这是识记内容,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2题: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费斯廷格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苛勒


    答案:A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第3题: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观点同属于性别认知理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概述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


    正确答案:(1)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
    皮亚杰用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对5~13岁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他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大约出现在5~8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多就是更坏),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②自律道德,约始于9岁以后,约在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因而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2)科尔伯格的三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4~10岁)
    阶段1:惩罚定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好坏,由可能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行为是否正确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一般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忠诚、感激或公正。
    ②习俗水平(10~13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受到表扬的行为。
    阶段4:权威定向。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
    ③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则有着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 第5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 B、皮亚杰
    • C、麦克费尔
    • D、班杜拉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加德纳
    • B、科尔伯格
    • C、推孟
    • D、比纳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提出。

    • A、班杜拉
    • B、科尔伯格
    • C、格赛尔
    • D、斯金纳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提出"性心理发展理论"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瑞克森

    C

    皮亚杰

    D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级别是前习俗道德期()、()

    正确答案: 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
    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取向。
    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五:以社会观念为取向。
    阶段六:以价值观念为取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道德认知理论的先驱是()
    A

    科尔伯格

    B

    皮亚杰

    C

    华生

    D

    杜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1)理论假设 假设一: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是指判断的理由以及说 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假设二: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假设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德育目的论:从认知结构思想出发,提出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激发儿童的积极道德思 维,使他们的道德思维达到较高的阶段,以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赢得奖赏 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 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所谓对的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对就能避免惩罚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 那些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并认为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儿童 知道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等概念,但往往根据市场上等量的公平交换原则来满足自己和他人 水平II——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的问题,认为道 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3:好孩子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意识到与周围人际关系的重要,认为大多数人的 意见或习俗的观点是正确的,能重视别人的感情,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 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力争按此期望和要求展开思维和行动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尽自己的义务、对 权威表示尊敬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就是正确的,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全体社会共 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而且开始 认识到法律、规则的人为和相对的性质,会在考虑到诸如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等方面 形成超逾法律和规则的普遍原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 教条,而是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灵活的,是一种民主的、契约性的东西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护 社会秩序可能的弊端,个人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形成自 己的道德哲学 (4)德育方法论:在前期比较注重培养儿童个体的道德思维,其主张的德育模式主要是“新 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课堂讨论法是该模式最基本的德育方法。而后期比较注重健康公民的培 养,其德育实践模式主要是“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公正团体法”是该模式具体运用过程中 最主要的方法 (5)学界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批评 批评一: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的人根本没有阶段5和阶段6的道德发展特征,柯尔 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 批评二:调查显示,达到阶段5和阶段6的人中,以男性居多,而没有充分体现女性在阶段4 之后的道德发展特征 批评三: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对美国中学毕业生的 调查显示,他们道德发展水平多数已经达到阶段4,但之后的调查发现其中不少人又回到了阶段 2,这是对发展不可逆定理的挑战,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却没有很好回答这个问题

  • 第14题:

    道德认知理论的先驱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华生

    D杜威


    B

  • 第15题: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受皮亚杰观点影响,科尔伯格于50年代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一)前习俗水平。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

  • 第16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级别是前习俗道德期()、()


    正确答案: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 第17题:

    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任务是()

    • A、皮亚杰
    • B、赞可夫
    • C、班杜拉
    • D、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19题:

    关于品德阶段性发展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由()提出的。

    • A、皮亚杰
    • B、科尔伯格
    • C、马斯洛
    • D、布鲁姆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提出。
    A

    班杜拉

    B

    科尔伯格

    C

    格赛尔

    D

    斯金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任务是()
    A

    皮亚杰

    B

    赞可夫

    C

    班杜拉

    D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皮亚杰提出了()发展理论,弗罗伊德提出了()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发展出()理论。

    正确答案: 认知,性心理,道德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

    科尔伯格

    B

    皮亚杰

    C

    麦克费尔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