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问答题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甲胎蛋白(AFP)在肝癌时,肝细胞向胚胎时期的多能状态反分化,有合成AFP的能力,故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AFP升高,其浓度可达正常人的数万倍。AFP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且有早期诊断的意义。

  • 第2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 第3题:

    试述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皮质素及氢皮质素。测定尿中17-OHCS是指对尿中C-17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测定。待测物在酸性条件下,用正丁醇抽提后再用稀碱处理,除去色素杂质,然后将正丁醇蒸干,用无水乙醇溶解抽提物,再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而产生黄色,称为Porter-Silber颜色反应。用同样呈色的氢化可的松作标准液,以分光光度计比色,而求得其含量。17-OHC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及双侧增生、肥胖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尤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增生最为显著。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和西门症。

  • 第4题:

    以测定Cl-为例,试述莫尔法的作用原理及反应条件。


    正确答案: 以测定Cl-为例,K2CrO4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为Ag++Cl=AgCl↓白色;2Ag++CrO42-=Ag2CrO4↓砖红色。这个方法的依据是分级沉淀原理,由于AgCl的溶解度比A2CrO4的溶解度小,因此在用AgNO3溶液滴定时,AgCl先析出沉淀,当滴定到Ag+与Cl-达到化学计量点,微过量的Ag+使CrO42-析出砖红色Ag2CrO4沉淀,即为滴定终点。
    反应条件:指示剂用量[CrO42-]约为5×10-3mol•L-1
    控制溶液酸度pH值6.5~10.5,滴定时要剧烈摇动,以除去干扰离子。

  • 第5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①原理: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检测,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b和GPⅢa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R的含量;②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残余法测定饲料粗脂肪的原理及步骤?

    正确答案: 实验原理:饲料的油脂均可溶解于乙醚中,用乙醚反复浸提饲料中的脂肪,并使溶有脂肪的乙醚流集于盛醚瓶,而后将乙醚蒸发,瓶中所剩残渣的重量为饲料的脂肪量。此为索氏测定脂肪法的原理。
    实验步骤:将称量瓶编号洗净烘干,将滤纸包折好,准确称取风干样本2克左右(准至0.0001克)于滤纸包中,折好,编号(与称量瓶同号),滤纸包长度不能高于虹吸管高度的2/3为宜,将称量瓶及样本滤纸包放入105℃烘箱中烘6小时除去水分,将称量瓶及滤纸包放入干燥中冷却30分钟,在电子分析天平上称重,再放入105℃烘箱中烘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再称重,直至恒重。恒重后,将滤纸包放入索氏抽脂器中,倒入乙醚,浸泡2小时左右、抽脂4小时(乙醚冷却速度5-6滴/秒)至16小时(2-3滴/秒),加热水浴锅,使水温保持60℃左右,乙醚在盛醚瓶中蒸发,乙醚蒸气至冷凝管处冷凝为液体,仍流回浸提管中,再经虹吸管回流到盛醚瓶中,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将脂肪浸提干净。提取完毕后,移去上部的冷凝管,取出样本包,放入称量瓶中,将称量瓶及样本包移入105℃烘箱中,瓶盖、半开以免醚气燃烧起火。初烘时烘箱门半开,烘3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称重、记录,直至恒重(小于0.002克),称量瓶及样本包抽脂后失去的重即为脂肪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皮质素及氢皮质素。测定尿中17-OHCS是指对尿中C-17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测定。待测物在酸性条件下,用正丁醇抽提后再用稀碱处理,除去色素杂质,然后将正丁醇蒸干,用无水乙醇溶解抽提物,再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而产生黄色,称为Porter-Silber颜色反应。用同样呈色的氢化可的松作标准液,以分光光度计比色,而求得其含量。17-OHC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及双侧增生、肥胖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尤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增生最为显著。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和西门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绝大多数A族溶血性链球菌和许多C族链球菌、G族链球菌,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SLO)。SLO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O(ASO)。85%~90%患者于感染链球菌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一年,体内可检出ASO。风湿热患者血清中ASO比正常人显著增高,效价大多在250U左右,活动期一般超过400U。故ASO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检验科)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
    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
    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或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
    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亚硝酸钠滴定法的反应原理及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芳伯氨基或水解后生成芳伯氨基的药物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定量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可用永停滴定法指示反应终点。
    测定时应注意:
    ①加入适量溴化钾可加快反应速度,《中国药典》规定加2g。
    ②加过量盐酸加速反应,加入盐酸的量一般按芳胺类药物与酸的摩尔比为1:2.5~1:6。
    ③滴定一般在低温下进行。
    ④滴定速度不宜太快。

  • 第14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和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 第15题:

    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 第16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①原理: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检测,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b和GPⅢa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R的含量;②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 第17题:

    试述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的原理是用受检者稀释全血溶液作为试验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替代PF3按一定时间加入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活酶生成所需时间,以检查内源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容量的正常BaS04浆、正常吸附血清、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亚硝酸钠滴定法的反应原理及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芳伯氨基或水解后生成芳伯氨基的药物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定量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可用永停滴定法指示反应终点。
    测定时应注意:
    ①加入适量溴化钾可加快反应速度,《中国药典》规定加2g。
    ②加过量盐酸加速反应,加入盐酸的量一般按芳胺类药物与酸的摩尔比为1:2.5~1:6。
    ③滴定一般在低温下进行。
    ④滴定速度不宜太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染料结合法测定血清清蛋白的原理。

    正确答案: 染料结合技术已广泛用于血清清蛋白测定,它是根据清蛋白通过离子键或疏水键具有结合低分子物质,包括生理代谢物和外源性染料的能力,而球蛋白很少结合外源性染料,故可在不分离清蛋白、球蛋白的条件下用某些具有指示剂作用的染料,如溴甲酚紫或溴甲酚绿等直接测定清蛋白。曾有人用过甲基橙,因其特异性不高,已被淘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的原理是用受检者稀释全血溶液作为试验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替代PF3按一定时间加入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活酶生成所需时间,以检查内源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容量的正常BaS04浆、正常吸附血清、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肌酸.激酶(CK)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P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胳肌和脑内。在胃肠道、肺和肾内也含有少量。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3~4h时,CPK水平开始上升,24~36h时达高峰,2~4d后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可为正常的20倍。CPK升高程度与梗塞面积成正比
    。因CK仅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第1~2d升高,至第挝就可恢复正常,故易错过检查时间。
    (2)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时CPK不升高。但心脏按摩、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导管检查时等,CPK有时会升高。
    (3)皮肌炎、营养不良、药物肌肉注射、肌肉损伤、中风、惊撅、震颤性谐妄、肺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等均可使CPK增高。
    (4)肝胆疾病CPK不高。由于红细胞中不存在CPK,故血清内CPK水平不受标本溶血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