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判断题喂,张东吗?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儿,帮我把书搬到教室里,都在桌子上。★张东要去帮老师搬桌子。A 对B 错”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有一些桌子,乙有一些椅子,如果乙用全部的椅子来换回同样数量的桌子,那么要补给甲300元,如果不补钱,就会少换回5张桌子,已知3把椅子比2张桌子的价钱少48元。求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一共用多少钱?(  )
    A.80元
    B.84元
    C.88元
    D.92元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设一张桌子为x元,一把椅子为Y元,则5x=300,2x一3y=48,解得x=60,y=24。因此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一共用为60+24=84元。

  • 第2题:

    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答案:C
    解析:

  • 第3题:

    把温水和烫手的热水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不管过多久,他们的温度都不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刘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问:“还有答案吗?”刘东回答出来,这说明刘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因素的影响。

    • A、功能固着
    • B、原型启发
    • C、心理定势
    • D、迁移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你认为“A、把书打开。”和“B、把书放在桌子上”哪句话容易教,容易学,谈谈理由。


    正确答案: 从结构上看,A片段比较短,包含四个词,补语只由一个动词构成;B片段比较长,包含6个词,补语由3个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从语言结构上看,B显然比A难学。因此,有的等级大纲就将A列为甲级项目,认为应该先教;B列为乙级项目,认为应该后教。
    施家炜(1998)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资料统计发现,即使先教A,后教B,学生也是先掌握B,后掌握A。原因在于从学习和使用的角度看,B比A要容易学。这可以从几方面讨论:
    1.B是强制性“把”字句,它的意思不用“把”字句很难用其他表达(“他放书在桌子上”不能成立)。A是非强制性“把”字句,意思很容易用以前学过的非“把”字句表达(打开书)。因此,A句式可以回避而不出现偏误,B句式很难回避。
    2.由于第一点的存在,留学生听到的A句式就比较少,B句式比较多。由于输入少,A句式掌握起来就难一些。这跟使用频率有关。
    3.教学过程中,A句的意思是一个物件的本身的变化,动作性没有那么强,那么大;B句的意思是一个物件的位置变化,动作比较大,动作性强。从引起学生注意力这角度看,B句式表达的意思比较容易演示和操练,容易教,容易学。

  • 第6题:

    单选题
    (经典真题)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

    功能固着

    B

    原型启发

    C

    心理定势

    D

    垂直迁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餐饮室配备4张固定桌子和16张椅子,供旅客就座餐饮。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功能固着

    B

    原型启发

    C

    心理定势

    D

    垂直迁移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女:张东,我去图书馆借书,你陪我去好吗?男:对不起,我在等人,麻烦你帮我还两本书吧。问:男的让女的帮他做什么?
    A

    借书

    B

    换书

    C

    还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张东,你记住:这件事别告诉天宇。★他不让张东把这件事告诉天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办公室里放着三zhāng木头桌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你认为“A、把书打开。”和“B、把书放在桌子上”哪句话容易教,容易学,谈谈理由。

    正确答案: 从结构上看,A片段比较短,包含四个词,补语只由一个动词构成;B片段比较长,包含6个词,补语由3个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从语言结构上看,B显然比A难学。因此,有的等级大纲就将A列为甲级项目,认为应该先教;B列为乙级项目,认为应该后教。
    施家炜(1998)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资料统计发现,即使先教A,后教B,学生也是先掌握B,后掌握A。原因在于从学习和使用的角度看,B比A要容易学。这可以从几方面讨论:
    1.B是强制性“把”字句,它的意思不用“把”字句很难用其他表达(“他放书在桌子上”不能成立)。A是非强制性“把”字句,意思很容易用以前学过的非“把”字句表达(打开书)。因此,A句式可以回避而不出现偏误,B句式很难回避。
    2.由于第一点的存在,留学生听到的A句式就比较少,B句式比较多。由于输入少,A句式掌握起来就难一些。这跟使用频率有关。
    3.教学过程中,A句的意思是一个物件的本身的变化,动作性没有那么强,那么大;B句的意思是一个物件的位置变化,动作比较大,动作性强。从引起学生注意力这角度看,B句式表达的意思比较容易演示和操练,容易教,容易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将104张桌子分别放到14个办公室,每个人办公室至少放一张桌子,不管怎样分至少有几个办公室的桌子数是一样多?( )

    A. 2
    B. 3
    C. 7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若要让办公室中桌子数不同,可以按自然数列分放,那么14个房间需要 张,故最少有2个办公室的桌子数是一样的。故答案为A。

  • 第14题:

    甲有桌子若干张,乙有椅子若干把。如果乙用全部椅子换回数量同样多的桌子,则需补给甲320元;如果乙不补钱,就要少换回5张桌子。已知3张桌子比5把椅子的价钱少48元,那么乙原有椅子多少把?

    A. 16
    B. 20
    C. 48
    D. 56

    答案:B
    解析:
    先求出桌子的单价:320/5=64元,椅子单价:5X-(64*3)=48,X=48,因为要换同样数量的桌椅,则:48X+320=64X,X=20,故答案为B。

  • 第15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的压力是书发生形变产生的
    • B、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的压力是桌子发生形变产生的
    • C、物体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比自由落体时要大些
    • D、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教案设计题:请阅读和分析所给的课文,并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 要求:1、教学步骤要清晰;2、找出应教授的词语和语法点若干,并对其中的一个词语和一个语法点进行重点分析处理。 田芳去哪儿了? (一)田芳去哪了? (张东打电话找田芳……) 张东:喂!是田芳吗? 田芳妈:田芳不在。是东东吧。 张东:阿姨,您好!田芳去哪了? 田芳妈:她四点多就去同学家了。她中学的同学要出国,她去看看她。 张东:什么时候能回来? 田芳妈:她没说,你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吧。 张东:好的。 (张东又来电话了) 张东:阿姨,田芳回来了没有? 田芳妈:还没有呢。 (二)他又来电话了 田芳:妈妈,张东给我来电话了没有? 妈妈:来了,你不在,我让他一会儿再来。 (电话铃响了) 妈妈:快!他又来电话了,你去接吧。 (田芳接电话) 田芳:我是田芳。 张东:下午你呼我了吧? 田芳:呼了,你下午做什么了?怎么没给我回电话? 张东:对不起,我去踢足球了。你呼我的时候,我可能正在操场踢球呢。今天下午我们跟政法大学代表队比赛。 田芳:你们队又输了吧? 张东:没有。这次我们赢了。 田芳:祝贺你们! 张东:谢谢!哎,你呼我有什么事吗? 田芳:我想问问你,你不是要上托福班吗?报名了没有? 张东:报了。 田芳: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张东:下星期六。 田芳:每星期六你不是都要去学开车吗? 张东:我已经毕业了。 田芳:是吗?通过考试了? 张东:通过了。你是不是也想考托福? 田芳:对。我想明天去报名,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张东:好。


    正确答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语气助词“了”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3、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
    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4课时,两次完成。
    第1、2课时:
    (1)生词
    (2)语气助词“了”
    (3)课文(一)
    第3、4课时:
    (1)副词“又”和“再”
    (2)课文(二)
    (3)课堂表演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5分钟左右)
    依照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如:周末你们去哪儿了?昨天晚上你们去哪儿了?做什么了?等等。用带“了”的正确形式重复学生的回答,并请全班同学集体重复一遍。最后引入课文:“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十一课”,请学生读课文标题。
    二、生词(要求预习)(15-20分钟)
    1、出示生词卡片(一面汉字一面拼音)
    集体认读生词,汉字有问题看拼音;领读;学生个别认读,纠音
    2、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
    踢接输赢祝贺已经考试考陪
    却是不及物动词,要说成“我跟他见了面”。
    3、生词讲练:教师给出情境,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句子。
    喂:打电话时的开头语
    踢:踢球,踢足球
    接:接电话
    输:比赛输了,北京队输了(一般不说“输了比赛”)
    赢:我们赢了。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考:通过考试,考大学,考听力,考汉语……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陪:我陪你去。我陪朋友去商店。
    4、读生词及其扩展形式,在集体快速认读一遍生词卡
    三、课文(一)
    课文(一)的内容(10-15分钟)
    学生不看书,由教师叙述课文中的对话,学生听。(2遍)
    1、回答下列问题
    这是谁给谁打的电话﹖
    田芳在家吗?
    谁接的电话?
    田芳下午去哪儿了?(请学生们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她去做什么?(同上)
    他什么时候回来?(同上)
    过了一会儿,张东又打电话了吗?
    田芳回来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
    2、语法讲练(20分钟左右)
    板书:A:田芳下午去哪儿?
    她去同学家。
    B:田芳下午去哪儿了?
    她四点就去同学家了。
    请学生比较A组句子与B组句子(划横线部分)的不同点。
    1)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
    2)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3)句尾有“了”的句子,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
    练习:教师出示卡片并提问,学生用卡片上的词语回答问题,后两组由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
    昨天你看球赛了吗?(去商店)(回家)(给他打电话)
    你下午去哪儿了?(书店)(体育馆)(田芳家)
    下午你做什么了?(去买磁带)(学太极拳)(吃饭)
    否定形式用“没有”,但是不加“了”。
    练习:请学生给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
    你报名了吗?(买晚报)(预习生词)(复习语法)
    句尾有“了”的句子,正反疑问句是“……了没有?”
    练习:请学生把前面练习中的问题变成正反疑问句,并回答。
    田芳回来了没有?
    还没有呢。
    有时候否定用“还没……呢”,表示要做的事现在还没做。
    练习:请学生用“还没……呢”回答前一个练习的问题。
    补充问题:
    你们来北京以后去香山了没有?
    你们参加HSK考试了吗?
    3、读课文(5-7分钟)
    教师领读,个别学生分角色读,适当纠音。
    4、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5、复述课文(15-20分钟)
    给出课文提示词(小黑板),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分句→整个句子;先引导学生说→教师带领学生说→学生个别说);学生从头到尾集体复述一遍;个别学生分角色复述;背诵;撤掉提示词,先让学生集体复述,然后个别同学分角色对话。
    四、作业
    1、读课文(一),准备3、4课时表演
    2、预习课文(二)
    3、抄写课文(一遍),下节课听写
    4、书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10-15分钟)
    听写课文的句子(请一位同学到前面写);读课文;集体读听写的句子;个别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到前边表演课文(一)
    二、课文(二)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15分钟)
    1、回答下列问题:
    田芳回来以后,妈妈说什么了?(板书“我让他一会儿再来。”)
    张东又给她来电话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板书“张东又来电话了。”)
    田芳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同上)
    张东给田芳回电话了吗?(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为什么?
    足球比赛谁赢了?
    张东上托福班,报名了没有?田芳知道吗?为什么?(板书“不是……吗?”)
    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田芳明天想做什么?
    2、语法讲练(15-20分钟)
    (1)不是……吗?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
    请学生看板书,教师引导他们说出“再”常常用于没发生的事;“又”常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应该指出,“再”也可以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
    练习:用课本第9页的练习,教师给出情景,学生说句子。学生看课本,集体重复一遍刚才的句子。
    3、读课文(5-7分钟)
    4、课文复述(20分钟)
    具体过程同1、2课时。由于课文(二)较长,复述时可以分段进行。
    三、课堂讨论(10-15分钟)
    请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练习课文的对话,然后请1-2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四、作业
    预习第三十二课生词和课文。

  • 第17题:

    单选题
    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刘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问:“还有答案吗?”刘东回答出来,这说明刘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因素的影响。
    A

    功能固着

    B

    原型启发

    C

    心理定势

    D

    迁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判断题
    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田芳去哪儿了(一)田芳去哪了?(张东打电话找田芳……)张东:喂!是田芳吗?田芳妈:田芳不在。是东东吧。张东:阿姨,您好!田芳去哪了?田芳妈:她四点多就去同学家了。她中学的同学要出国,她去看看她。张东:什么时候能回来?田芳妈:她没说,你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吧。张东:好的。(张东又来电话了)张东:阿姨,田芳回来了没有?田芳妈:还没有呢。(二)他又来电话了田芳:妈妈,张东给我来电话了没有?妈妈:来了,你不在,我让他一会儿再来。(电话铃响了)妈妈:快!他又来电话了,你去接吧。(田芳接电话)田芳:我是田芳。张东:下午你呼我了吧?田芳:呼了,你下午做什么了?怎么没给我回电话?张东:对不起,我去踢足球了。你呼我的时候,我可能正在操场踢球呢。今天下午我们跟政法大学代表队比赛。田芳:你们队又输了吧?张东:没有。这次我们赢了。田芳:祝贺你们!张东:谢谢!哎,你呼我有什么事吗?田芳:我想问问你,你不是要上托福班吗?报名了没有?张东:报了。田芳: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张东:下星期六。田芳:每星期六你不是都要去学开车吗?张东:我已经毕业了。田芳:是吗?通过考试了?张东:通过了。你是不是也想考托福?田芳:对。我想明天去报名,你陪我一起去,好吗?张东:好。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语气助词“了”(1)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二)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三)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语气助词“了”(1)的意义和用法。
    (二)副词“再”和“又”。
    三、教学课时分工(4课时,两次完成)
    (一)第1~2课时:
    1.生词
    2.语气助词“了”(1)
    3.课文(一)
    (二)第3~4课时:
    1.副词“又”和“再”
    2.课文(二)
    3.课堂表演
    四、教学步骤
    (一)第2课时
    1.导入(5分钟左右)
    依照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如:周末你们去哪儿了?昨天晚上你们去哪儿了?做什么了?等等。用带“了”的正确形式重复学生的回答,并请全班同学集体重复一遍。最后引入课文:“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十一课”,请学生读课文标题。
    2.生词(要求预习)(15~20分钟)
    (1)出示生词卡片(一面汉字一面拼音)
    集体认读生词,汉字有问题看拼音;领读;学生个别认读,纠音。
    (2)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
    踢 接 输 赢 祝贺 已经 考试 考 陪
    (3)生词讲练:教师给出情境,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句子。
    喂:打电话时的开头语
    踢:踢球,踢足球
    接:接电话
    输:比赛输了,北京队输了(一般不说“输了比赛”)
    赢:我们赢了。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通过考试。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考:考大学,考听力,考汉语
    陪:我陪你去。我陪朋友去商店。
    (4)读生词及其扩展形式,在集体快速认读一遍生词卡
    3.课文
    课文(一)的内容(10~15分钟)
    学生不看书,由教师叙述课文中的对话,学生听。(2遍)
    (1)回答下列问题
    这是谁给谁打的电话﹖
    田芳在家吗?
    谁接的电话?
    田芳下午去哪儿了?(请学生们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她去做什么?(同上)
    他什么时候回来?(同上)
    过了一会儿,张东又打电话了吗?
    田芳回来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
    (2)语法讲练(20分钟左右)
    第一,板书:
    A:田芳下午去哪儿?
    她去同学家。
    B:田芳下午去哪儿了?
    她四点就去同学家了。
    请学生比较A组句子与B组句子(划横线部分)的不同点。
    a.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
    b.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c.句尾有“了”的句子,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
    第二,练习一:教师出示卡片并提问,学生用卡片上的词语回答问题,后两组由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
    昨天你看球赛了吗?(去商店)(回家)(给他打电话)
    你下午去哪儿了?(书店)(体育馆)(田芳家)
    下午你做什么了?(去买磁带)(学太极拳)(吃饭)
    否定形式用“没有”,但是不加“了”。
    练习二:请学生给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
    你报名了吗?(买晚报)(预习生词)(复习语法)
    句尾有“了”的句子,正反疑问句是“……了没有?”
    练习三:请学生把前面练习中的问题变成正反疑问句,并回答。
    田芳回来了没有?
    还没有呢。
    有时候否定用“还没……呢”,表示要做的事现在还没做。
    练习四:请学生用“还没……呢”回答前一个练习的问题。
    补充问题:
    你们来北京以后去香山了没有?
    你们参加HSK考试了吗?
    第三,读课文(5~7分钟)
    教师领读,个别学生分角色读,适当纠音。
    第四,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第五,复述课文(15~20分钟)
    给出课文提示词(小黑板),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分句→整个句子;先引导学生说→教师带领学生说→学生个别说);学生从头到尾集体复述一遍;个别学生分角色复述;背诵;撤掉提示词,先让学生集体复述,然后个别同学分角色对话。
    4.作业
    (1)读课文(一),准备3~4课时表演
    (2)预习课文(二)
    (3)抄写课文(一遍),下节课听写
    (4)书后练习
    (二)第3~4课时
    1.复习(10~15分钟)
    听写课文的句子(请一位同学到前面写);读课文;集体读听写的句子;个别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到前边表演课文(一)
    2.课文(二)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15分钟)
    (1)回答下列问题:
    田芳回来以后,妈妈说什么了?(板书“我让他一会儿再来。”)
    张东又给她来电话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板书“张东又来电话了。”)
    田芳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同上)
    张东给田芳回电话了吗?(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为什么?
    足球比赛谁赢了?
    张东上托福班,报名了没有?田芳知道吗?为什么?(板书“不是……吗?”)
    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田芳明天想做什么?
    3.语法讲练(15~20分钟)
    (1)不是……吗?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
    请学生看板书,教师引导他们说出“再”常常用于没发生的事;“又”常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应该指出,“再”也可以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
    练习:用课本第9页的练习,教师给出情景,学生说句子。学生看课本,集体重复一遍刚才的句子。
    4.读课文(5~7分钟)
    5.课文复述(20分钟)
    具体过程同1.2课时。由于课文(二)较长,复述时可以分段进行。
    6.课堂讨论(10~15分钟)
    请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练习课文的对话,然后请1~2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把温水和烫手的热水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不管过多久,他们的温度都不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你要去图书馆吗?可以帮我把这本书还了吗?这本书昨天就已经到期了,再不还就要罚款了★我借的书已经到期了。(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女:小黄,你可以帮我个忙吗?男:当然可以,什么事?女:我想把桌子搬到窗户那边去,你帮我抬一下吧?男:没问题。问:女的想把桌子搬到哪儿?
    A

    楼下

    B

    教室

    C

    窗边

    D

    沙发旁边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宿舍里有四张床,两张桌子和几______椅子。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个”是通用量词,可用于没有专项量词的所有个体名词;B项“把”用于有柄或有类似把手的器物;C项“面”用于扁平或能展开的东西;D项“张”用于有延展平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