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问答题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的综合。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正确答案: 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
    1.美国和苏联争霸。
    2.西欧和日本的兴起。
    3.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

  • 第3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正确答案: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 第4题:

    国际战略格是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的综合。


    正确答案:国际军事格局

  • 第5题:

    问答题
    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1.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力争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正确答案: 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结构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格局有如下基本含义:
    第一,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而形成的。
    第三,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构成国际政治格局主干的基本政治力量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基本力量。
    (2)它们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
    (3)它们既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构成的,也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构成的。
    (4)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但是与综合国力相类似,它也是多种力量综合构成的,经济力仅是其构成的基础性因素,而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一战后形成了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格局?

    正确答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战后国际资本移动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2)国际资本移动中的主体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不平衡;
    (3)国际资本移动的国别地区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
    (4)国际资本移动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资本移动持续稳定地发展。
    (6)国家垄断资本在国际资本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正确答案: 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
    1.美国和苏联争霸。
    2.西欧和日本的兴起。
    3.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正确答案: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包括:
    (1)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
    7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两极多元格局本身就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过渡形态,这一过渡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有所加速。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形成美国独家称霸的“单极”格局,也没有形成西方主导的美、日、欧“三极体制”。各种力量间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的趋势继续加速发展。
    ①西方大国间的力量对比状况出现变化:美国的力量相对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日本在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均呈下降趋势,美日欧三边关系正朝着有利于美欧,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②中国在90年代进一步加快了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苏联东欧集团不复存在,大多数东欧国家倒向西方。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2)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冷战后,国家间单向的政治、经济依附大大减弱,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愈加明显。各种政治力量,各个国际行为主体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各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缓和相互间的对抗。这就使得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合作中有斗争,矛盾中有协调。
    (3)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旧存在
    战后初期的两大阵营对峙是两种制度间的公开对抗,60年代以后形成的美苏两极争斗,既有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争夺的一面,同样也具有两种制度间斗争的特征。冷战后,虽然东西方之间的集团对抗结束了,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然是国际政治格局内各种力量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不过斗争的形式变得更为隐蔽和不具公开的制度对立色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放弃其基本战略,只不过更多的是采取和平演变的战略,是要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新的世界战争”,达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既坚持对外开放,又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两大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存、彼此竞争,是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战后世界格局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 A、美国经济均势势力独占鳌头
    • B、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强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1.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力争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 第15题: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

  • 第16题:

    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

    •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 B、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 C、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 D、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问答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正确答案: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
    A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B

    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C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

    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国民经济类型和经济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或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态。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之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
    (1)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一定的政治格局状态。
    (2)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以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能力如何,经济实力地位是最基本的、并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
    (4)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对世界经济关系有重大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一经形成,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经济关系就具有相当的制约性。例如:两大阵营形成后,相互间政治上是敌人,经济交流就受到极大限制。东西欧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因两大阵营政治上的尖锐对立而不得不各自转向苏联和美国。6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和日本政治独立性的增强,也使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灵活,并由此而出现了最初的南北对话。
    (5)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当代的国际政治多元化是在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它又进一步推进了各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和经济多元化的深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析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①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国际政治格局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②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
    ③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国际秩序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格局的特点。
    ④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新旧格局的交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和过渡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④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

    正确答案: 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区分政治格局的不同类型,主要应当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定格局的政治力量的特征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结构;外在形态,是指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与规模特征。据此,可以把国际政治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如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的大英帝国和所谓的“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
    从历史上看,这实质上是一种不完全的、过渡性的格局状态,是资本主义刚刚形成时期的特定产物。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刚刚在局部地区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尚未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从无到有,才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的独占地位。而且这种独霸,也只是在局部地域的独霸,并非世界霸权的建立。实际上,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依赖的出现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他国而存在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凌驾于国际社会所有其他国家之上。
    (2)两极格局。
    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反法同盟、一战期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二战期间的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苏两极对抗是两极格局的典型史例。
    历史上的两极,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而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或某个国家单独与另一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此外,两极格局,从未形成为卡普兰所说的“牢固的两极”,即整个世界一分为二。在两极之外总有不从属于两大集团的其他国家存在,只是这些集团以外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并未构成国际政治力量,从而使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定时期国际格局的主要特征。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格局类型与西方学者所说的“均势”模式、“分散的集团”模式、多极模式基本相同。如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均势格局,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向多极方向发展的趋势,即中、美、苏、日、西欧和第三世界这六大力量的竞相发展。当然,19世纪欧洲的多极均势,只是一种局部地区的格局状态,是一种不完全的多极格局。虽然五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但它对欧洲以外的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是有限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国分立,是在世界大战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极不稳定的特点,很快被集团对立所取代,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性。战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扩展以及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逐步为建立全球性的多极格局创造了条件。正在形成中的多极格局将具有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4)两极多元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在这种格局状态下,一方面存在着两大集团或阵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整个国际体系的相互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存在着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不受两极之间关系的直接影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格局特点,就表现为两极——美苏和多元——中国、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真正的完全独立于两极之外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西欧和日本与美国还是盟国,在政治上受制于美国;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但是过于松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