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题目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相似考题
更多“(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贰:

    庸:

    及:


    正确答案:
    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庸:同“用”。  及:赶上。

  • 第2题:

    阅读冰心《往事》(——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33~35 小题。

    第 33 题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大海怎样的品格?


    正确答案:
    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

  • 第3题:

    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然后回答 33~35 小题。

    第 33 题 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快乐由精神决定。

  • 第4题: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这段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思想?


    正确答案:
    【答案】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解析】孔子的这段话,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 第5题: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对“涂有饿莩”的现实,不应该归罪为年成不好,而应该是对人民施行仁政。
    【解析】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作者点明了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本文论述有序,论证有力。论述中,宣扬了孟子主张的“王道”、“仁政”思想,自然而巧妙。

  • 第6题:

    (一)阅读《陈情表》中的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将“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答案】希望陛下怜悯我的真心,准我实现这个小小的心愿。
    【解析】注意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矜愍:怜惜。愚诚:愚拙的诚心。志:心愿。

  • 第7题:

    阅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 24 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呼告、引用、比喻、反诘(或“反问”)

  • 第8题:

    (三)阅读《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齐王使①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日:“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②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解释文中带点字的含义。

    使①:

    发:

    使②:

    本:


    正确答案:
    使①:派遣。发:开启。使②:出使。本:根。

  • 第9题: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什么叫“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为什么能做到“战胜于朝廷”?(4分)


    答案:
    解析:
    指实施德政让别的国家敬服。因为他能够听取建议,改过纠偏。(4分)

  • 第10题: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采取了怎样的劝说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解析:
    用类比的方式,由家事过渡到国事。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易于接受。(4分)

  • 第11题:

    下列各句,“行”用本义的有()

    • A、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不行而亡
    • B、遵彼微行
    •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 E、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

    正确答案:B,E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各句,“行”用本义的有()
    A

    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不行而亡

    B

    遵彼微行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E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14题: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陈:

    所:

    会:

    之:


    正确答案:
    陈:同“阵”,布阵。  所:许,左右。  会:恰逢,正赶上。  之:到,往。

  • 第15题:

    (一)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关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正确答案:
    【答案】(1)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我这里。(2)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解析】(1)句中,“以”,动词,认为,以为;“美”,为美好的事物(包括自然、精神范围在内);“尽”,都,全部;“己”,指河伯。(2)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 第16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改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祸,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 21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17题:

    (二)阅读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象征革命者决心投入艰苦的革命事业。
    【解析】33~34小题考查考生对屠格涅夫《门槛》一文象征手法的掌握。教材不少课文中有象征手法的运用,考生可以作一个归纳总结,强化记忆。在这句中,“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门槛”象征革命征途上的艰难险阻。

  • 第18题:

    (一)阅读鲁迅《忆韦素园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数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正确答案:
    【答案】赞美韦素园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解析】抓住文段中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语句,体会作者行文中所蕴涵的情感倾向即可作答。

  • 第19题:

    (二)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因何而起?


    正确答案:
    由乐转悲。箫声。

  • 第20题: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孔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答案】本段文字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一文。
    【解析】27~29小题考查考生对梁启超的《论毅力》的阅读理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本段文字是课文最后一段。

  • 第21题: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皆以美于徐公”。(2分)


    答案:
    解析: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分)

  • 第22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段文字出于()。

    • A、《战国策·秦策》
    • B、《韩非子·说难》
    • C、《史记·李斯列传》
    • D、《昭明文选》

    正确答案:C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l)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正确答案: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