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更多“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正确答案:
    2.(2分)①树立             ②益处

  • 第2题: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正确答案:
    (1)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

  • 第3题:

    请教:2010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专家命题预测试卷(9)第1大题第10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第 10 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  )。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一个人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 第4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正确答案:D
    D
    (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 第5题: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正确答案:
    (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第6题: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正确答案:
    (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 第7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分)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分)


    正确答案:
    (l)(邹忌)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分,“寝”、“美”、“私”各1分,大意1分)
    (2)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让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4分,“谤讥”、“市朝”、“闻”各l分,大意1分)

  • 第8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探究本文的主旨。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昧,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
    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 第9题: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令人仍不无启迪。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们讨论一下。
    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答案:
    解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
    ①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②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③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④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 命和亿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
    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七、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 第10题: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正确答案: 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何想去投靠他?

  • 第11题:

    单选题
    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面哪句话出自《庄子·渔父》?()
    A

    真者,精诚之至也

    B

    礼者,政之挽也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答案: A
    解析: B出自《荀子》,C出自《论语》,D出自《孟子》。

  • 第13题:

    把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正确答案:
    (1)(3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观:观赏,1分;亵玩:玩弄,1分;句意1分。)
    (2)(3分)(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为:因为,1分;芳:发出芳香,1分;句意1分。)

  • 第14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参考答案: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 第15题: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正确答案: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他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 第16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回答11至14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正确答案:C
    C
    (加:益处,好处。)

  • 第17题: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


    正确答案:
    (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像这样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我)就被大臣挟制了。

  • 第18题: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正确答案:B,D

  • 第19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昧,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 第20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根据所给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使他所讲的道理既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昧。

  • 第21题:

    下面哪句话出自《庄子·渔父》?()

    • A、真者,精诚之至也
    • B、礼者,政之挽也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问答题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正确答案: 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何想去投靠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