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初,张绂奉章诣许,讨逆送之日:“北朝留卿,谁复与孤共定天下 ”纮曰:“度臣之才,必留;度臣之心,必不能留。”遂往。曹公知绂可与计,乃优崇绂,而留为侍御史。纮心恋旧主,而外结曹公,时进密谋,日见亲信。会讨逆薨,曹公欲因丧伐之。纮日:“不可。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遇之。”曹公从其言,表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铉思归益急,因言于曹公日:“将军既表拜权,权必感将军而思戴天子。臣请往觇权,以天子之命,将军之重,权必听臣而内附。是不折一兵,不费斗粮,而坐有三郡。将军虽失臣数辈何损 而可以坐有

题目
初,张绂奉章诣许,讨逆送之日:“北朝留卿,谁复与孤共定天下 ”纮曰:“度臣之才,必留;度臣之心,必不能留。”遂往。曹公知绂可与计,乃优崇绂,而留为侍御史。纮心恋旧主,而外结曹公,时进密谋,日见亲信。会讨逆薨,曹公欲因丧伐之。纮日:“不可。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遇之。”曹公从其言,表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铉思归益急,因言于曹公日:“将军既表拜权,权必感将军而思戴天子。臣请往觇权,以天子之命,将军之重,权必听臣而内附。是不折一兵,不费斗粮,而坐有三郡。将军虽失臣数辈何损 而可以坐有三郡。将军何爱一人,而委三郡也!昔张仪请出相楚,秦从其计,卒以弊楚。将军何不遣纮而令归命将军也 ”曹公然之。出绂为会稽都尉。吴主迎绂,执其手日:“子纲可谓不食言矣!”

曹操为什么会放张纮回江东


相似考题

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 (2)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_____(3)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 (4)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关?”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4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2)孰视之(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4)时时而间进

4.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7—19题。(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 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1) 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1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更多“初,张绂奉章诣许,讨逆送之日:“北朝留卿,谁复与孤共定天下 ”纮曰:“度臣之才,必留;度臣之心,必不能留。”遂往。曹公知绂可与计,乃优崇绂,而留为侍御史。纮心恋旧主,而外结曹公,时进密谋,日见亲信。会讨逆薨,曹公欲因丧伐之。纮日:“不可。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遇之。”曹公从其言,表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铉思归益急,因言于曹公日:“将军既表拜权,权必感将军而思戴天子。臣”相关问题
  • 第1题: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日:“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日:“孔子请伐齐,公日:‘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日:‘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日: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容斋随笔·孔子欲讨齐》

    给画横线字注音

    ①陈成子弑齐简公

    ②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

    解释下列画横线词 ①之三子告,不可? 之: ②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 孙: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②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

    洪迈认为,陈成子杀齐简公后,孔子向鲁哀公报告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

    shì;fe



    问题 2 答案解析:

    动词,到……去;同逊,逃,流亡



    问题 3 答案解析:1至于鲁国能不能战胜齐国,在孔子看来是不重要的。2可惜鲁国的君王和臣子都不能领会孔子的深意。


    问题 4 答案解析:略

  • 第2题: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9-22题(1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A.齐地方千里 地方(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

    C.王之蔽甚矣 甚( )

    D.客之美我者 之( )


    正确答案:
    A.方圆     B.偏爱     C.厉害,严重       D.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明天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土地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期年:满一年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初,张绂奉章诣许,讨逆送之日:“北朝留卿,谁复与孤共定天下 ”纮曰:“度臣之才,必留;度臣之心,必不能留。”遂往。曹公知绂可与计,乃优崇绂,而留为侍御史。纮心恋旧主,而外结曹公,时进密谋,日见亲信。会讨逆薨,曹公欲因丧伐之。纮日:“不可。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遇之。”曹公从其言,表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铉思归益急,因言于曹公日:“将军既表拜权,权必感将军而思戴天子。臣请往觇权,以天子之命,将军之重,权必听臣而内附。是不折一兵,不费斗粮,而坐有三郡。将军虽失臣数辈何损 而可以坐有三郡。将军何爱一人,而委三郡也!昔张仪请出相楚,秦从其计,卒以弊楚。将军何不遣纮而令归命将军也 ”曹公然之。出绂为会稽都尉。吴主迎绂,执其手日:“子纲可谓不食言矣!”

    张纮是怎样逐步得到曹操的信任而达到自己目的的


    答案:
    解析:
    ①首先以善谋得到曹操的尊重。②到许昌后,主动结交曹操,“时进密谋,日见亲信”。③劝说曹操不要“因丧伐之”,应采取安抚措施,曹认为见识高。④主动请缨,表示愿效仿张仪,说孙权内附,这正合曹操心意。

  • 第5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 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答案:C
    解析:
    由“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可知C项说法有误。

  • 第6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 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定荆州,都武昌
    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 从: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于是。
    D.卒亨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答案:A
    解析:
    既:已经。##niutk

  • 第7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3处)。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


    答案:
    解析: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句五之期。

  • 第8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句子画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犀首谢陈轸 谢:感谢
    B.臣与燕、赵故矣 故:有交情
    C.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倍:背叛
    D.令四国属以事 属:托付、交给

    答案:A
    解析:
    A项,“谢”的意思是“推辞、拒绝”。

  • 第9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概括这段文字主要意思?


    正确答案: 韩愈从当时的客观情势指出睢阳城死守到底的原因;从张巡许远主观因素指出睢阳城死守到底的原因;作者从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高度评价张巡许远建立的不朽功勋;作者还愤怒地指斥攻击诬蔑(张巡、许远)为睢阳保卫战导致屠城的结果负最大责任的言论

  • 第10题:

    韩信拜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义,怒,竞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窃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窃。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日:“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日:“吾为公以为将。”何日:“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正确答案: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正确答案: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下文看,曹刿指挥作战所采用的战术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年》)
    A

    集中兵力,重点打击

    B

    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C

    灵活机动,出其不意

    D

    力争主动,速战速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段(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回答22至25题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刺 讽( )

    (2)臣之妻私臣营 私( )

    (3)乃下令 乃(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 )


    正确答案: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偏爱   于是否 使……听到

  • 第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①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②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③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④章遇桀纣⑤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爱:怜惜。④令:假使。⑤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____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的确,存在 
    (2)偏爱

  • 第15题: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曹刿论战》
    2.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设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我们上节课接触到的“长勺之战”,那么,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的胜利呢?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曹刿论战》,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本文是有关战争的文章,请在文中找出正面描写战争的文字。
    明确:全文只有第二段“战于长勺”对战争进行了描写,一和三自然段都是在记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
    (三)深入研读
    1.文章题为“论战”,重在“论”还是重在“战”?(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重点是在“论”,记叙曹刿对于战争的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本文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结合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体会这一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谒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
    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
    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作还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短短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所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教师引导: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代有关战争情节的呢?
    明确:对话的方式,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4.那从两人的对话中,大家能够找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吗?(结合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1)战争过程的战略战术:“夫战,勇气也。”为根据,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攻击。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
    (2)重视人民力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5.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充满着谋略和智慧,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同时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四)巩固提高
    比较《木兰诗》和本文的特点。
    明确:木兰诗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文洋洋洒洒近400字,本文只有二百字左右。《木兰诗》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全面,本文通篇没有正面描写曹刿的人物性格,但人物形象仍然跃然纸上,这就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准确地总结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把握曹刿的人物形象。
    作业:课下可以再去搜集《左传》的相关故事。同时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到本文的写作特点,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参考答案】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线索进行寻找分析,通过找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加强对于文本的认知,丰富对于全文的情感体验。找出文章分几部分进行讲述,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的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还有今天所学的长勺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第16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 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2)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答案:
    解析:
    (1)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2)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 第17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 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定荆州,都武昌
    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 从: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于是。

    D、卒亨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答案:A
    解析:
    既:已经。

  • 第18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 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海
    D、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D
    解析:
    A项“之”为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 为动词,可译为“到”。D项“之”为代词,指“齐师”。“之”在这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 第19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各组画横线的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陈轸为秦使于齐 请移天下之事于公
    B.王必无辞以止公 李从以车百乘使楚
    C.因自言于廷 皆以事因犀首
    D.轸之所以来者 所以不使犀首者

    答案:D
    解析:
    A项,第一个“于”是动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给”;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来”;第二个“以”是动词,“率领”;C项,第一个“因”是动词,“趁机”;第二个“因”是动词,“托付”;D项,两个“所以”都意为“……的原因”。

  • 第20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同为史书,从体例上看,《战国策》与《史记》有所不同,《战国策》属于__________,《史记》则属于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国别体史书;纪传体史书

  • 第21题:

    从下文看,曹刿指挥作战所采用的战术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年》)

    • A、集中兵力,重点打击
    • B、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 C、灵活机动,出其不意
    • D、力争主动,速战速决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1)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於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於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2)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於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 (1)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正确答案:但这个人文的方面能够使民众附和信任,武的方面能够威慑敌人。

  • 第23题:

    问答题
    把下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①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②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日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卒与高祖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注:①进,通赆,礼物。 ②诎,退让。

    正确答案:
    (1)标点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卒与高祖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2)译文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