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疏议》曰:“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名例》

题目

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曰:“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唐律疏议.名例》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唐朝作为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心外国来唐朝学习、经商的人很多难免发生一些刑事或民事纠纷。为了妥善解决这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其中的“化外人”即指外国人。根据这一规定凡属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时依照该国的法律处理;若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或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时则适用唐朝的法律。 这一规定将刑法上的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巧妙结合在当时世界各国中还是罕见的既维护了唐朝的国家主权又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大国风度有利于与其他各国的正常交往。
唐朝作为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心,外国来唐朝学习、经商的人很多,难免发生一些刑事或民事纠纷。为了妥善解决这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其中的“化外人”即指外国人。根据这一规定,凡属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时,依照该国的法律处理;若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或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时,则适用唐朝的法律。 这一规定将刑法上的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巧妙结合,在当时世界各国中还是罕见的,既维护了唐朝的国家主权,又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大国风度,有利于与其他各国的正常交往。
更多“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日:“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①“化外人”即外国人。依照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的规定,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理,实行属地主义原则。(5分)②唐律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维护了唐朝的司法主权,也照顾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习惯。

    (2)“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化外人”的概念,明确了律文适用的对象;又对律条所规定的“化外人”有犯的两种情形作了详细的说明,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

  • 第2题:

    请说明下面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天用剿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


    答案:
    解析:
    (1)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指“是上天要剿绝他(有扈氏)的命,我只不过是顺着天命去惩罚他,替天行道罢了。”
    (2)这句话说明了夏商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前提下,从立法角度提出了“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他们声称自已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而颁布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以“天讨”、“天罚”作为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自然可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的威慑力量。
    (3)夏、商两代这种将祖先神和上帝神合二为一,将王命与天命、王罚与天罚相结合的神权法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家天下的政治理论和社会格局。

  • 第3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永徽律


    当事人的本国法

  • 第4题:

    请说明下面这三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


    答案:
    解析:
    (1)这三句话的核心含义都是说明民心民意是不可违的天道,统治者要体察民情,达民所欲。
    (2)这三句话说明了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而统治者能否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的向背,所以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主张。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西周统治者的这种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高度重视“民”的重要性,为以后历朝历代的贤明统治者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王对民的残酷剥削。

  • 第5题:

    31、“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永徽律


    永徽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