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D
解析:大赦与特赦是赦免的两种类型,选项A,B正是两者的区别点。选项C错误,因为大赦后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刑法》第65条,第66条中的“赦免”是指特赦。选项D是正确的,参见《宪法》第67条,第80条的规定。
更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赦既赦其刑,又赦其罪B.特赦只赦其刑,不赦其罪C.特赦后再犯罪的,不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商鞅的重刑措施主要有哪些?( )

    A. 重刑轻罪。

    B. 不赦不宥。

    C. 刑用于将过。

    D. 族刑连坐。

    E. 奖励告奸。


    参考答案:ABCDE

  • 第2题:

    对于赦罪,发假的态度是()

    A.赦过,宥刑

    B.不赦过,不宥刑

    C.不赦过,宥刑

    D.赦过,不宥刑


    参考答案:A

  • 第3题:

    西周时期“明德慎罚”思想以及“亲亲”、“尊尊”的礼的原则,在刑法中具体体现为( )。

    A.三宥

    B.三刺

    C.“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D.“中道”、“中正”、“中罚”


    正确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即所谓“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这也是其“明德慎罚”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

  • 第4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因地、因时制宜的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五刑之疑有赦B.刑罚世轻世重C.明德慎罚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正确答案:B
    周初针对封国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用刑,确立了“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的“三国三典”原则,这种以具体国情确定用刑之轻重缓急的政策.对于稳定和巩固统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成为后世治国的重要原则。《吕刑》中也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记载,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可见,选B项。A项表述反映的是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原则。C项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而不是定罪量刑原则。D项表述的是西周时期同罪异罚原则。

  • 第5题:

    关于特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经特赦的犯罪分子,则不认为其曾经犯过罪
    B.特赦是针对一类或几类犯罪分子
    C.特赦由国家主席决定
    D.特赦应由犯罪分子本人或者家属提出申请

    答案:B
    解析:
    特赦,是国家针对特定的犯罪分子的赦免,即对于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分子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执行。这种赦免只赦其刑,不赦其罪。A选项错误。特赦是以一类或几类犯罪分子为对象,而不是适用于个别的犯罪分子。B选项正确。特赦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再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予以执行,而不是由犯罪分子本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提出申请而执行。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

  • 第6题:

    关于赦免说法错误的是

    A.特赦只能赦其刑,不能赦其罪
    B.特赦后再犯罪的,如果符合累犯条件,则构成累犯
    C.特赦是由犯罪分子本人及其家属或其他公民提出申请,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D.特赦令由国家主席发布

    答案:C
    解析:
    特赦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再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予以执行,而不是由犯罪分子本人及其家属或其他公民提出申请而实行。

  • 第7题:

    关于大赦和特赦,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大赦既能赦犯罪人之刑,也能赦犯罪人之罪;特赦只能赦犯罪人之刑,不能赦犯罪人之罪
    B.大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一般比特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多
    C.我国现行宪法只规定了特赦,没有规定大赦
    D.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先后实行了七次特赦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赦免的基本知识,四个备选答案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 第8题:

    下面的选项中,不属于《吕刑》所记载的刑法适用原则的是(  )。
    A.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B.宽严适中
    C.“七出”、“三不去”
    D.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答案:C
    解析:
    解析:“七出”、“三不去”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范畴,而不是刑法原则,且《吕刑》也没有记载该内容。

  • 第9题:

    西周时期有关“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体现了(  )的思想。
    A.礼不下庶人
    B.刑不上大夫
    C.明德慎罚
    D.罪疑从赦


    答案:B
    解析:
    解析:题干表述的情形为“刑不上大夫”的表现。

  • 第10题:

    罗马帝国后期,皇帝赦令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其形式有()

    • A、赦谕
    • B、赦裁
    • C、赦答
    • D、赦示

    正确答案:A,B,C,D

  • 第11题:

    多选题
    罗马帝国后期,皇帝赦令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其形式有()
    A

    赦谕

    B

    赦裁

    C

    赦答

    D

    赦示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关于赦免,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

    B

    大赦既能赦犯罪人之刑,也能赦犯罪人之罪;特赦只能赦犯罪人之刑,不能赦犯罪人之罪

    C

    大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一般比特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多

    D

    我国现行《宪法》只规定了特赦,没有规定大赦


    正确答案: C,B
    解析:
    赦免,是指国家宣告对犯罪人免除其罪、免除其刑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大赦特赦。大赦,通常是指国家对某一时期内犯有一定罪行的不特定犯罪人免予追诉和免除刑罚执行的制度。大赦的对象既可能是国家某一时期的各种犯罪人,也可能是某一地区的全体犯罪人,还可能是某一类或者某一事件的全体犯罪人。大赦的效果涉及罪与刑两个方面,既赦其罪,也赦其刑,即罪与刑同时免除。特赦,一般是指国家对较为特定的犯罪人免除执行全部或者部分刑罚的制度。特赦的对象是较为特定的犯罪人。特赦的效果只是免除刑罚执行,而不免除有罪宣告。《宪法》第67条第17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特赦的职权。对于大赦,我国《宪法》没有规定。

  • 第13题:

    关于赦免制度,下列法正确的是()。

    A.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没有特赦的规定

    B.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没有大赦的规定

    C.对于大赦的犯罪人,只免其刑不免其罪

    D.对于特赦的犯罪人,只免其罪不免其刑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法家反对赦罪,主张“不赦过,不宥刑”。()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 第15题:

    罗马帝国后期,皇帝赦令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其形式有()

    A.赦谕

    B.赦裁

    C.赦答

    D.赦示


    参考答案:A, B, C, D

  • 第16题:

    下列语句与其蕴含的刑罚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B.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老年人犯罪减免刑罚原则
    C.刑罚世轻世重——宽严适中原则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答案:A
    解析:
    B项错误,“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体现的刑罚理念是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C项错误,“刑罚世轻世重”体现的刑罚理念是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D项错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的刑罚理念是特权原则。故选A。

  • 第17题:

    关于赦免,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
    B.大赦既能赦犯罪人之刑,也能赦犯罪人之罪:特赦只能赦犯罪人之刑,不能赦犯罪人之罪
    C.大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一般比特赦所涉及的犯罪人的人数多
    D.我国现行《宪法》只规定了特赦,没有规定大赦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赦免的基本知识,四个备选答案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 第18题:

    关于大赦和特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赦既赦其刑,又赦其罪
    B.特赦只赦其刑,不赦其罪
    C.特赦后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D.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

    答案:A,B,D
    解析:
    大赦与特赦是赦免的两种类型,选项A、B正是两者的区别点。选项C错误,因为特赦后再犯罪的,如果符合累犯条件,则构成累犯。《刑法》第65条、第66条中的“赦免”是指特赦。选项D是正确的,参见《宪法》第67条、第80条的规定。

  • 第19题:

    赦免分为大赦与特赦两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大赦是赦免一定种类或不特定种类的犯罪,其对象是不特定的犯罪人;特赦是赦免特定的犯罪人
    B.大赦既可实行于法院判决之后,也可实行于法院判决之前;特赦只能实行于法院判决之后
    C.特赦只能赦其刑;大赦既可赦其罪,又可赦其刑
    D.大赦后再犯罪不构成累犯;特赦后再犯罪的,如果符合累犯条件,则构成累犯


    答案:A,B,C,D
    解析:
    大赦是指国家对不特定的多数犯罪分子的赦免;特赦是指国家对特定的犯罪分子的赦免。选项A、B、C、D是对两者差异的表述,其内容都是正确的。

  • 第20题:

    《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孔安国传:“刑疑,赦从罚;罚疑,不论以为罪。”
    《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疑狱氾(音犯——编者注)与众共之,众疑,赦之。”
    问题: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4)文中提到的“五刑”、“五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所谓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即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实行从轻处罚或者予以赦免的原则。该原则渊源于上古时期所奉行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信条。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对犯有“五刑”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定五罚之罪;对定五罚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不予论处,以求恰当地定罪量刑。对介于轻重之间的犯罪,按照轻罪判处轻刑;对误判重罪的人,须赦免其重罪;对疑难案件须与众人共同讨论,如果众人都有疑问,则不予论罪。
    (3)这两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凡是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都从轻处断或者予以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在刑法运用上的慎重,这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罪处刑和轻罪重刑的现象。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是西周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也是“明德慎罚”立法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4)这段文字中涉及的五刑,为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剩、宫、大辟五刑;五罚即对处以五刑有疑的,以赎刑代罚,其中,赎刑有五等,分别用以免除肉刑和死刑。

  • 第21题:

    属于西周时期首次确立的制度或者法律原则的是(  )。
    A.赎刑
    B.五听
    C.罪疑从赦
    D.三不去


    答案:B,D
    解析:
    解析:赎刑源于夏朝,罪疑从赦在夏朝就存在。

  • 第22题: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


    正确答案:商鞅认为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该具有普遍的平等性,刑罚应该不分贵贱等级,不因人而异。显然,商鞅的“刑无等级”思想与奴隶制时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同罪异罚思想相比,有明显的进步性,但在君主专制的古代社会,要让君主放弃特权,是难以办到的。要做到“刑无等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不可能的。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语句与其蕴含的刑罚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B

    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老年人犯罪减免刑罚原则

    C

    刑罚世轻世重——宽严适中原则

    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