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1998年 116万增长到2005年540万,增长近4倍,普通高校从1998年的1022所增长到2005年1792所,增长将近一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我国90年代增加了很多高校,国家直接投入建设”985”和”211”大学,最近,教育部也指定了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但是我们得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还不高,和西方国家尤其和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差距,我国教育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有一些启迪。
1. 完善我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体包括高等专科教育,大学本科和研究教育三个主要层次,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和日趋走向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建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如在基础层次建立社区学院等短学制高等教育机构;在高校层次建设研究型大学,从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应大力发展中外合办学校,如培训班,讲习班等,有助于促进国际间语言,知识等本土文化的交流,增强与世界各国联系,开拓我国教育视野。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灵活多变化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手段为行政的、计划的手段,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尚未真正得到尊重,这不利于甚至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这么大,办有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能用一个一模式的管理,划一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7]。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实为势在必行,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大体可以考虑: 转变政府职能,分权给地方,改善和加强中央宏观调节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各地方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及资金的投入很那达到均衡,如果统一标准会失去办学的灵活多样性,因此,可以考虑地方特色,保障教育质量,应适地适时下放职权,让地方政府和高校有一定的权限,进行自主办学,建立地方特色高校, 是加强办学体制多样化,注重民办和公办教育相结合,我们更加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
3.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我国每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在递增,但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住费投入的增长还是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办学住费紧张,学费上升幅度过大,目前我国大学学费占到城镇居民收入的80%-90%以上,广大农村收入状况肯定比城镇居民差多了,对广大接受高等教育青年来说,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门槛,这需要国家家大对教育投入,社会要广泛参与,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拨款、捐款和援助等方式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同时,高校也应按照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自身筹款力度,尽可能让贫困学生的优秀学子也能进入象牙塔,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一定要注意其质量,使国家社会都满意。
4. 注意竞争和服务社会 在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样化,国家应该鼓动企业和私立依法申办大学,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民办大学在我国并没得广泛承认,如若不提高其办学质量,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空间,这需要民办大学和公办之间展开竞争,以高待遇吸引名师,以高奖学金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以优异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培训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社会对其支持,此外,我国高等教育还需要及时为社会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不能是为办学而办高等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和科技作贡献,这也是在摸索中21世纪中国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5.国际化教育的启示 对于教育国际化含义在国际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共识。2007年南京大学庆祝105周年校庆之际,召开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外校长们认为教育国际化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从教育务实角度出发,“国际化”重点在于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填补;一些政治家注和“国际化”旨在培养下一代有话语权的国际友人;有的外国教育家认为中国学生比较勤奋,吸引他们有助于扭转本国学生日渐下滑的学风等。俄罗斯近年来积极推动重点大学到独联体成员国设立分校。像美国这样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持续形成强大吸引力,引入各国优秀人才接受美国价值观和科技人文教育,将教育置身于战略来筹谋,不失为上策。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 我国教育部门也将教育国际化纳入中长期规划当中,前几年,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际合作办学使一些学生有机会在国内学习而获得国外交流,现在则更加注重引进重量级国际科技人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相信不久中国也能形成国际人才汇聚局面。
更多“试述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答案:
    解析:
    (1)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
    ①一体化模式。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一体化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达到高潮,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一体化模式提倡者认为,年复一年建立起来的多样化结构有导致“纵向结构”和把各种教育途径分割开来的倾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集中在低一级的机构并被剥夺了进入更有吸引力的教育部门的机会。
    第二,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设备、图书馆、教室、教师等。
    第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四,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第五,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
    第六,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
    第七,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在一体化模式中,前一阶段成绩不佳但有学习潜力,或前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较好但对学术性课程缺乏兴趣的学生有机会进行第二次选择。
    ②多样化模式。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模式大致有以下的典型特征:
    第一,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它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
    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
    第四,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2)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①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②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 第2题:

    试述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


    答案:
    解析:
    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为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两个阶段,这种分段方法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英才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成为明显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国家几乎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
    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只培养为数很少的精英,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各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而面向劳动者的教育往往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在阶级社会,它主要是统治阶级筛选并培养统治人才的工具。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这也是它区别于大众教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2)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后,就进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特罗认为,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均发生质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大学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的高等教育经费,但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即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教育的机会增多,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通过平等竞争进大学,从而重新选择社会角色和地位。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一方面表现为学校数量增多,学生入学人数比率达到相当程度,且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高出学校数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的多样化。同时,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高校向学生提供实用的、能为产业界利用的短期课程。
    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实际上在已经进人大众甚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西方国家,少数高等教育机构依旧带有鲜明的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总体而言,马丁·特罗的量化界定虽然比较直观,但却不能反映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不同阶段的选择都是由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因此它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 第3题:

    美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典型的( ),它是形成美国高等教育( )的基础。


    答案:
    解析:
    权力分散管理体制,多样化

  • 第4题:

    ( )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


    答案:
    解析:
    《莫里尔法案》

  • 第5题:

    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答案:
    解析:
    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迅速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性;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留学生的比例成为衡量第一流大学的一个因素。
    (1)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国的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衡量的标准是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人口的比率。20世纪后期,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率>15%)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少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高等教育多样化:大学与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变化,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高等院校层次多样化;b高等院校规模多样化;c教学组织多样化;d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e学生成分多样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的年代,与此相适应,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已被广泛地接受,并通过下面4种方式运作:建立国家、地区间的国际合作组织开展合作;建立国家、地区、不同国家高等学校间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和援助计划;建立信息网络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推动学生学者的国际交流。此外,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主要的内容。
    (4)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具有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就有多样化的特征。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否则,不仅会遏制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而且会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
    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