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血常规白细胞(WBC) ”相关问题
  • 第1题:

    血常规WBC14.5×109/L,中性白细胞93%,腹部8超检查无阳性所见,应做何种处理A.仅需保胎治疗

    血常规WBC14.5×109/L,中性白细胞93%,腹部8超检查无阳性所见,应做何种处理

    A.仅需保胎治疗

    B.暂保守治疗,监测病情变化,病情加重可开腹探查

    C.立即手术治疗

    D.抗生素治疗

    E.立即终止妊娠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白细胞(WBC)计数增大,须考虑

    A:病毒感染
    B:各种细菌感染
    C:寄生虫感染
    D:接触放射线
    E: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白细胞(WBC)计数增大,须考虑()

    A寄生虫感染

    B接触放射线

    C病毒感染

    D各种球菌感染

    E各种病毒感染


    D
    中性粒细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病毒及立克次体增多程度则与病原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
    ②中毒: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
    ③急性大出血;
    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

  • 第4题:

    白细胞(WBC)


    答案:
    解析:
    人体血液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则是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由于外周血中五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成人:(4.0~10.0)×10/L;新生儿:(15.0~20.0)×10/L。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5.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0%;嗜碱性粒细胞:0%~1.0%;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 3.0%~8.0%。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类。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①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以及应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后等;②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淋巴细胞:①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非典型肺炎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②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①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猩红热除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手术后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病、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 第5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答案:
    解析: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L(4 000~10 000/mm)。
    新生儿:(15~20)×10/L (15 000~20 000/mm)。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略高。
    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