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相关问题
  • 第1题: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包括

    A.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B.产生效应研究
    C.保持复述效果研究
    D.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

    答案:A,B,C
    解析: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1972)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主张是,信息加工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按照加工水平说,记忆实质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产生效应研究和保持复述效果研究都可为加工水平说提供证据。

  • 第2题:

    试述我国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正确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①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健康和公众卫生。
    ②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③把我国流行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①国务院424号令,2004年11月12日公布及实施。
    ②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法规。
    ③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实验感染控制、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④强调: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等严重后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将受到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2006年1月11日。
    ②表一为病毒分类名录;表二为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表三为真菌分类名录。
    ③该名录主要从分类学、危害程度、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运输包装等方面对上述病原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对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①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②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录。
    (5)《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11)
    (7)《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8)《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 第3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2)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
    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
    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
    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
    (3)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
    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 第4题:

    试述静力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正确答案: 静力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起重设备的总强度和制动器的动作。实验的方法时加上最大工作荷重量,提升离地面约100mm,使其悬吊10min然后将负荷增加10%,再吊10min,检查整个起重设备的状况和部件。新安装或大修的起重机应将负荷增加25%,再吊10min,然后进行检查。

  • 第5题:

    在理论上,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证据可分为()。

    • A、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 B、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 C、物证和书证
    • D、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正确答案:A,B,D

  • 第6题:

    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
    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加工水平理论几个观点合理不合理之处?

    正确答案: 不合理:
    ①加工水平或加工深度的定义既不精确,也不独立;
    ②许多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接受听觉加工的信息反而比较受语义加工的信息更容易回忆;
    ③加工水平理论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多阶段理论加以解释。
    合理:它使心理学家认识到编码方式的重要性;它还进一步支持了某些理论假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
    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皮亚杰理论的唯一缺憾是太过思辩,缺少量化的实验证据。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情感在说服过程中的作用跟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密切相关:当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较高时,情感直接影响态度的变化;当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较低时,情感作用通过影响认知反应,中介着态度的变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审计证据按其相关关系分类可以分为:    (    )
    A

    实物证据和环境证据

    B

    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C

    书面证据和口头证据

    D

    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3题:

    加工水平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举出一个支持它的实验证据。
    加工水平途径的基本观点(Craik):这种途径假设,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工永久的记忆保持。记忆痕迹的保持是上述分析的副产品。两种任务能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一个是被试自己产生材料,另一个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和自己有关。与这两种任务相应的两种效应,一个叫做产生效应,一个叫做自我参照效应。
    (1)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2)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 第14题:

    情感在说服过程中的作用跟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密切相关:当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较高时,情感直接影响态度的变化;当受众的精细加工水平较低时,情感作用通过影响认知反应,中介着态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问题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3种由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 字形:这个词是大写还是小写的?
    语音:这个词与WEIGHT(重量)押韵吗?
    语义:这个词能否填入这个句子:他在街上碰到______。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 第16题:

    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由4个异二聚体组成,包括两个H2A-H2B和两个H3-H4。两个H3-H4形成4聚体位于核心颗粒中央,两个H2A-H2B二聚体分别位于4聚体两侧。每个异二聚体通过离子键和氢键结合约30bpDNA。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
    实验证据:
    a、用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铺展染色质,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
    b、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经过蔗糖梯度离心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绝大多数DNA被降解成约200bp的片段;部分酶解,则得到的片段是以200bp不单位的单体、二体(400bp)、三体(600bp)等等。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裸露的DNA,则产生随机大小的片段群体,由此显示染色体DNA除某些周期性位点之外,均受到某种结构的保护,避免酶的接近。
    c、应用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6.0nm的扁园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核心组蛋白的构成是先形成(H3)2·(H4)2四聚体,然后再与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结合形成八聚体。
    d、SV40微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分析与电镜观察:用SV40病毒感染细胞,病毒DNA进入细胞后,与宿主的组蛋白结合,形成串珠状微小染色体,电镜观察到SV40DNA为环状,周长为1500nm,约含5.0kb。若200bp相当于一个核小体,则可形成25个核小体,实际观察到23个,与推断基本一致。

  • 第17题:

    ()认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细致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完整保留下来。

    • A、加工水平理论
    • B、双重编码理论
    • C、联结主义模型
    • D、发现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问答题
    加工水平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举出一个支持它的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加工水平途径的基本观点(Craik):这种途径假设,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工永久的记忆保持。记忆痕迹的保持是上述分析的副产品。两种任务能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一个是被试自己产生材料,另一个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和自己有关。与这两种任务相应的两种效应,一个叫做产生效应,一个叫做自我参照效应。
    (1)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2)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颗粒,相对分子质量100x103,由4个异二聚体组成,包括两个H2A-H2B和两个H3-H4。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为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不等。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6、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1、用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将染色质铺展在电镜铜网上,通过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一系列核小体彼此连接的串珠状结构,串珠的直径为10nm。
    2、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时,经过蔗糖梯度离心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绝大多数DNA被降解成大约200bp的片段;如果部分酶解,则得到的片段是以200bp为单位的单体、二体、三体等。
    3、应用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染色质结晶颗粒,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6nm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
    4、SV40微小染色体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认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细致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完整保留下来。
    A

    加工水平理论

    B

    双重编码理论

    C

    联结主义模型

    D

    发现学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问题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3种由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 字形:这个词是大写还是小写的?
    语音:这个词与WEIGHT(重量)押韵吗?
    语义:这个词能否填入这个句子:他在街上碰到______。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加工水平理论

    正确答案: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的单一记忆系统理论。个体对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刺激,可以进行不同水哦的加工,加工水平越高,记忆痕迹就可以保持的更加持久。该理论还将复述做出进一步的分类:维持性的复述只能使记忆的单词维持在语音层次,不能长期保持;精致性复述能使记忆的单词得到较深层次的分析,从而长期保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正确答案: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特征:
    (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3)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利,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应考虑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