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
    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歌的标准。钟嵘说最好的诗是具有隽永味道的 作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而司空图则更为明确地表述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若是不会或不去辨味,就不配来谈诗。
    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 第2题: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诗品

  • 第3题:

    2、以下哪些属于“神韵说”的理论来源

    A.司空图的“韵味说”

    B.严羽的“兴趣说”

    C.黄庭坚的“夺胎换骨”说

    D.严羽的“妙悟说”


    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严羽的“妙悟说”

  • 第4题:

    司空图提出的所谓()、()、()和(),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第5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开篇就说:“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这显然是指意境的特体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