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

题目
简述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明朝服饰的美学特征。


    参考答案: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多为金属质或玉质子母扣)作为主要系结物之一,但仍以系带隐扣为主,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宋朝的褙子胸前部分曾经见到过一颗纽扣的形式。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 第2题:

    简述明朝诉讼制度的特点。


    答案:
    解析:
    (l)严厉制裁诬告行为;(2)严禁越诉;(3)军官、军人诉讼一般不受普通司法机构管辖;(4)明确地域管辖原则;(5)强调以民间半官方组织调解“息讼”。

  • 第3题:

    简述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变化。


    答案:
    解析:
    汉、唐以来在刑法适用原则上强调从轻主义。明朝为推行重典治吏,改以往从轻主义原则为从重从新主义原则,从而引起了法律适用的重大变化。具体而言,明朝的刑法适用原则的变化体现在:第一,实行“重其所重”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明朝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犯罪的镇压。明律大大加重对危害专制统治罪、皇权罪、侵害财产权利罪和官吏贪污受贿罪的处刑。第二,实行“轻其所轻”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明律对危害典礼及风俗教化的犯罪,以及户婚、田土、钱债之类的罪行,处刑较前代普遍减轻。“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刑法适用原则完全体现了明初统治者力求集中法律力量打击重大犯罪、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律对妨害礼教罪处刑的减轻和对贼盗罪处刑的加重,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相对重刑轻礼的时代特点。这一特点之所以形成,不仅仅是专制主义和皇权极端强化的结果,也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统治经验积累的反映。

  • 第4题:

    简述明朝君主****空前加强的表现。


    答案:
    解析:
    (1)明太祖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和镇压人民。(3)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4)废行中书省,在各地设三司,三司直接隶属中央。

  • 第5题:

    简述明朝时期的刑罚制度。


    答案:
    解析:
    明代刑罚体系沿袭了传统的五刑制,并规定徒刑、流刑一律附加杖刑。除此之外,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刑罚尚有凌迟、充军、迁徙、枷号、刺字、廷杖。凌迟起源予五代,适用于谋反、大逆之类的严重犯罪,是最重的死刑。充军是强迫罪犯至外地充当军户的刑罚。最初仅适用于犯流、徒罪的军人,后亦适用于平民。充军按性质分为“终身”、“永远”两类。终身只坐本犯,本犯死后后代可以为民。永远则株及后世,本犯死后,后代也要承袭军籍,世代为军。迁徙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居千里之外的刑罚。枷号起源于唐宋,是强迫罪犯戴枷示众受辱的刑罚。刺字是一种附加刑,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廷杖起源于隋,是皇帝对大臣施加的体罚。明代廷杖制度化,由锦衣卫施刑,东厂监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