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13岁的儿童接受了特异情景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测试儿童1岁时的状况与以母亲的依附心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有41.5%曾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没有可能对上述研究的推断提出质疑?( )A.研究中所测验的孩子并不是从托儿所看护和在家看护两种情况下随机选取的。因 此,这两组样本儿童的家庭很可能有系统性的差异存在B.出生后第一年在家看护的孩子多数是由

题目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13岁的儿童接受了特异情景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测试儿童1岁时的状况与以母亲的依附心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有41.5%曾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没有可能对上述研究的推断提出质疑?( )

A.研究中所测验的孩子并不是从托儿所看护和在家看护两种情况下随机选取的。因 此,这两组样本儿童的家庭很可能有系统性的差异存在

B.出生后第一年在家看护的孩子多数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护的,并形成浓厚的亲情

C.针对孩子的母亲,另一部分研究发现:由于孩子在家里表现出过度的依附心理,父母因此希望将其送人托儿所予以矫正

D.因为风俗的关系,在464名被测者中,在托儿所看护的大多数为女童,而在家看护的多数为男童。一般地说。女童比男童更易表现为紧张不安和依附母亲


相似考题
更多“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13岁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任何领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他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但是没有莫扎特的环境,“生命自己会找出路”,他的过程会坎坷,但是他还是会成为莫扎特.我们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而我们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亲子双方都很痛苦:父母会很失望,觉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会很痛苦,知道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标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教养孩子顺其天性即可

    B.让孩子上众多的培训班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C.孩子的天分和成长环境相比,前者更重要

    D.任何领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


    正确答案:A
    A[解析]“让孩子上众多的培训班”这点在文段中没有涉及,也无法从文段中推出,排除B项;C项中的“天分”并不等同于“莫扎特的能力”,能力不仅仅包括天分,还包括其他很多因素;D项是对文段首句的原文表述,并不是从文段中得出的结论,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 第2题:

    任何领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他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但是没有莫扎特的环境,“生命自己会找出路”,他的过程会坎坷,但是他还是会成为莫扎特。我们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而我们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亲子双方都很痛苦:父母会很失望,觉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会很痛苦,知道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标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教养孩子顺其天性即可
    B.让孩子上众多的培训班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C.孩子的天分和成长环境相比,前者更重要
    D.任何领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

    答案:A
    解析:
    “让孩子上众多的培训班”这点在文段中没有涉及,也无法从文段中推出,排除B项;C项中的“天分”并不等同于“莫扎特的能力”,能力不仅仅包括天分,还包括其他很多因素;D项是对文段首句的原文表述,并不是从文段中得出的结论,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 第3题:

    我们希望检验如下理论:父母间的冲突程度而非离婚本身影响了孩子的幸福感,为此,我们想利用搜集到的数据证明在父母冲突低的状态下,父母离婚的孩子和父母处在婚姻中的孩子同样幸福。这一研究属于演绎式建构理论。


    正确

  • 第4题: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里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儿童接受了特异情景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测试儿童1岁时的状况与对母亲的依附心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有41.5%曾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对上述研究的推断提出质疑?( ) A.研究中所测试的孩子并不是从在托儿所看护和在家看护两种情况下随机抽取的,因此,这两组样本儿童的家庭很可能有系统性的差异存在 B.出生后第一年在家看护的孩子多数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护的,并形成浓厚的亲情 C.针对孩子母亲的另一部分研究发现,由于孩子在家里表现出过度的依附心理,父母因此希望将其送入托儿所予以矫正 D.因为风俗的关系,在464名被测试者中,在托儿所看护的大多数为女童,而在家看护的多数为男童


    正确答案:B
    削弱反驳型题目。本题要求选择不能质疑的选项。题干陈述了某项对1岁儿童的调查结果: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中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的比例远高于在家看护的儿童比例。据此得出结论: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A、D两项都表明在托儿所的孩子和在家的孩子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差异,很可能这些差异才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C项则认为题干结论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以上三项都可削弱题干论证,但B项为无关项,不能削弱题干。故选B。

  • 第5题:

    如果未来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确定想要这个孩子,那么,孩子出生后肯定不会受虐待。
    以下哪一项如果成立,那么以上的结论才会为真?

    A.爱孩子的人不会虐待下一代。
    B.不想要孩子的人通常也会抚养孩子。
    C.不爱自己孩子的人通常会虐待孩子
    D.虐待孩子的人都是不想要孩子的。

    答案:D
    解析:
    【思路点拨】当“不受虐待”是“想要孩子”的必要条件时,才有:有后项Q(想要孩子)必有前项P(不受虐待)的必然性推理。故应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