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题目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相似考题
更多“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关于大气防护距离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直线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直线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
    D.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答案:C,D
    解析:
    见原文8.7.5。视频有误,以此为准。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而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由于考虑所有污染源的综合叠加及项目周边实际地形地貌影响,场界外的预测结果可能超过环境防护距离的估算结果。对于在环境防护距离之外出现区域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源控制措施,确保环境质量达标。随着企业装备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化工企业,无组织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有组织排放点源数量众多,无组织排放所占比例缩小。因此,只考虑无组织排放源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往往很小,甚至无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要求,从而忽略了高排气筒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大气环境叠加的影响,导致了其局限性。

  • 第3题:

    某项目按工程建设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300m,对建设方案进一步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可达标,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20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为()。

    A:厂界外200m范围
    B:厂界外300m范围
    C: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200m范围
    D: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300m范围

    答案:A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答案:C
    解析:

  • 第5题: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新建燃煤项目,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情景应包括()。

    A:烟囱高度方案
    B:非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C: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D:非正常排放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答案:A,B,C
    解析: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非正常排放无日平均质量浓度,排除D项。

  • 第6题: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
    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C
    解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7题: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要求。
    A.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B.有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C.无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
    D.有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


    答案:A
    解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 第8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

    A:实际排放浓度
    B:场界排放浓度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答案:D
    解析:
    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 第9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时,对于建设项目而言,需针对()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 A、有组织排放
    • B、无组织排放
    • C、正常工况排放
    • D、非正常工况排放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以下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错误的是()。

    • A、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B、采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边界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 C、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D、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       (    )
    A

    实际排放浓度

    B

    场界排放浓度

    C

    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

    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
    A

    实际排放浓度

    B

    场界排放浓度

    C

    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

    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 第13题:

    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指标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
    B.有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
    C.无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
    D.无组织排放废气只有监控浓度限值

    答案:D
    解析: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①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②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③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 第14题:

    某建设项目同一单元内有两个仅排放同一种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的防护距离设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分别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将两个无组织排放源合并为一个面源进行计算,再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各自计算值之和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C
    解析:
    10.1.3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 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15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 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0.2.2 有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佳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a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D 正确)。

  • 第16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无组织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当有多个排放同类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源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属于同一生产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无需考虑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达标情况

    答案: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包括:①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②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③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

  • 第17题:

    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指标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
    B:有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
    C:无组织排放废气只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
    D:无组织排放废气只有监控浓度限值

    答案:D
    解析: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 第18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预测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其中污染源包括()。

    A. 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B. 改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C.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
    D.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污染源

    答案:A,B
    解析:
    8.8.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8.8.5.1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改建、扩建项目应包括全厂现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50m。
    8.8.5.2 在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19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依据()。

    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
    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
    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
    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 第20题:

    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

    • A、实际排放浓度
    • B、场界排放浓度
    •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A、AERMOD模式
    • B、估算模式
    • C、ADMS模式
    • D、CALPUFF模式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
    A

    削减达标后的源强

    B

    工程分析中确定的源强

    C

    初步工程分析中确定的源强

    D

    无组织源的源强


    正确答案: D
    解析: 该题考核的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

  • 第23题:

    单选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

    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

    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

    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