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主张理性独立思考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D.抨击君主专制

题目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


A.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抨击君主专制

相似考题
更多“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 第2题: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 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而起的农民
    • C、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
    • D、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 B、主张学以致用
    • C、反对迷信崇拜
    • D、抨击腐朽统治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 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 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 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其具有相似含义的是()

    •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B、“《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D、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纲五常”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正确答案: 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 第9题:

    单选题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

    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

    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D

    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纲五常”


    正确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意,首先要知道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批判孔子、程朱理学等儒家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A不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顾炎武的名言,C不对。D项是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排除。答案为B。

  • 第12题:

    单选题
    提出“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
    A

    陈献章

    B

    李贽

    C

    方以智

    D

    王阳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正确答案: 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 第14题: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①反对正统②抨击神权③离经叛道④男尊女卑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有()。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②“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③“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李贽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


    正确答案:一切断以己意

  • 第18题: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 C、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 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请回答: 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思想:为政以德(或答以德治民)。
    发展: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第20题:

    填空题
    李贽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

    正确答案: 一切断以己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其具有相似含义的是()
    A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C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的标准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效果定是非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