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论述归因理论及其价值.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答案:
    解析:
    【要点】(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 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归因。
    (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 行为。
    (3)它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分类,具有很强 的概括性。
    (4)它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 第2题:

    论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案:
    解析:
    维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 态、外界环境。他又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 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依据这三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千能力、努力、任 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在这四个代及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 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 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其以后的成就行为。

  • 第3题:

    【简答题】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1) 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倡导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站稳脚跟之后,新诗重新与中国传统诗的主流取得街接与联系。此后格律体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第4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阶段(2~3岁);
    (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1~12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左右);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教师或者学校的教育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帮助下确立正确的实际目标,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要给学生表现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机会,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 第5题:

    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请说明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实践启示。


    答案:
    解析:
    首先,小明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后把原因归结于“没有猜中考试题目“,这是一种 把失败原因归结于运气的表现。小明和小英一同依靠猜题复习应考,这也是投机取巧不能 正确归因的体现。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人们活动的成败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将自 己的成败归千不同因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按照这种理论,小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 为运气不好,这属千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因素,会产生气愤书从而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在成功或失败后正确地归因, 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并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而不 是在考试之前像小明和小英两位学生一样依靠猜题去应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