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论述如何矫正学生不良的品德。 ”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现实生活,论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1)形成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的是非观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观念差的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时,及时辨别,加以制止,进而变成品德不良的学生。所以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为与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是通过他们自身实践,不断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的现象,不断在头脑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帮助犯有错误的学生形成是非观念的方法是多样的,说理教育,严格要求,在舆论中提高学生行为评价能力,奖惩分明,以奖为主,树榜样,提高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培养师生感情。由于在品德不良学生的经历中,指责多于赞扬,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戒心重”“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启发学生的觉悟,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树立信心,愿意上进。
    (3)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期,促使学生品德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新老师,来到新集体或受到一次触动思想的教育时,他们渴望有一个新起点,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希望进步的火苗重新燃烧。这时教师掌握这种心理,给予及时鼓励,帮助是很重要的。在学生行动上有改正错误时,教师积极努力地促转化,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对微小进步不断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使学生进步的愿望变为进步的行动,又使正确的行动不断地得到强化、巩固。学生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的。学生出现反复时,教师绝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要找原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使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而进入巩固时期,进而进入稳定期,并形成稳固的品德。
    (4)点燃自尊心,培养与利用集体荣誉感。学生的个人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它使学生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绪体验,它促使人们珍惜集体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养成忘我精神。集体荣誉感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一。受到集体舆论支持并引起荣誉感的行为,容易促使学生坚持与发扬。而相反的行为,就容易促使学生否定它,克服它。因此,健康的舆论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发展良好品质,制止不良行为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的办法,给予荣誉称号,激励学生上进,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5)锻炼意志力,巩固新习惯。学生已形成的不良习惯,是不合理需求与错误行为方式之间建立的巩固联系,要改变是不容易的。对一种错误的行为的矫正,要改变不合理的需求,尽可能控制诱因的影响,如让学生更换环境,暂时避开某些诱因都是有益的。但避开诱因是消极的,学生很难完全长期地避开不良诱因,即使能避开,也不能保证在新的诱因下不犯错误,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增强在各种环境的诱因下,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应创设新环境使学生锻炼意志力.培养他们独立地与外部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并使他们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6)针对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学生的错误行为与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错误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应当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年龄小的学生产生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行为准则并出于好奇而产生的。对于他们应当多进行正面诱导,肯定钻研精神,指出行为方式的不当,指导他们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实现目的。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可采取较严厉的教育方法,根据他们错误的严重与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方式。总之,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中,教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工作。总之,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不良品德得以矫正的。

  • 第2题:

    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③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赋值过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 第3题:

    一个人不良品德的克服需经过反复矫正训练,说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__________和反复性的特点。


    答案:
    解析:
    长期性

  • 第4题:

    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案:
    解析:
    【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

  • 第5题:

    结合现实生活,论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1)形成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的是非观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观念差的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时,及时辨别,自我调控,从而变成品德不良的学生。所以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为与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是通过他们自身实践,不断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的现象,不断在头脑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帮助犯错误的学生形成是非观念的方法是多样的,说理教育严格要求,在舆论中提高学生行为评价能力,奖惩分明,以奖为主,树立榜样,提高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培养师生感情。由于在品德不良学生的经历中,指责多于赞扬,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启发学生的觉悟,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树立信心,愿意上进。
    (3)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期,促使学生品德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新老师,来到新集体或受到一次触动思想的教育时,他们渴望有一个新起点,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希望进步的火苗重新燃烧。这时教师应掌握这种心理,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行动上有改正错误时,教师应积极努力地促进转化,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思想教育,对微小进步不断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使学生进步的愿望变为进步的行动,又使正确的行动不断地得到强化、巩固。学生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的。学生出现反复现象时,教师绝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要找原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当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时期,持久的巩固就进入稳定期,并形成稳固的品德.
    (4)点燃自尊心,培养与利用集体荣誉感。学生的个人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它使学生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绪体验,它促使人们珍惜集体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养成忘我精神。集体荣誉感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一。受到集体舆论支持并引起荣誉感的行为,容易促使学生加以坚持与发扬。而相反的行为,就容易促使学生否定它,克服它。因此,健康的舆论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发展良好品质,制止不良行为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的办法,给予荣誉称号,激励学生上进,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5)锻炼意志力,巩固新习惯。学生已形成的不良习惯,是不合理需求与错误行为方式之间建立的巩固联系,要改变是不容易的。对一种错误的行为的矫正,要改变不合理的需求,尽可能控制诱因的影响,如让学生更换环境,暂时避开某些诱因都是有益的。但避开诱因是消极的,学生很难完全长期地避开不良诱因,即使能避开,也不能保证在新的诱因下不犯错误,所以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增强在各种环境的诱因下,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应创设新环境使学生锻炼意志力,培养独立地与外部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6)针对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学生的错误行为与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错误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应当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年龄小的学生产生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行为准则并出于好奇而产生的。对于他们应当多进行正面诱导,肯定钻研精神,指出行为方式的不当,指导他们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实现目的。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可采取较严厉的教育方法,根据他们错误的严重程度与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方式。总之,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工作。总之,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得以矫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