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鉴赏课上, 在欣赏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 中的《g 小调小步舞曲》 时, 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 这可是小调音乐呀, 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明亮的? 还是暗淡的? ” 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 分), 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 分)

题目
鉴赏课上, 在欣赏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 中的《g 小调小步舞曲》 时, 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 这可是小调音乐呀, 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明亮的? 还是暗淡的? ” 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 分), 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 分)


相似考题
更多“鉴赏课上, 在欣赏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 中的《g 小调小步舞曲》 时, 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 这可是小调音乐呀, 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明亮的? 还是暗淡的? ” 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老师会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问问学生与音乐有关的问题,让每位学生唱一首歌,轮到小李时,他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唱”,老师让小李照着歌本念了一遍歌词后坐下了。事后音乐老师了解到小李在老家上的小学,没上过音乐课,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唱过歌。面对小李,音乐教师怎么做最合适?

    A.按音乐课教学计划正常进行,让小李自己慢慢跟上进度
    B.和小李说基础薄弱也没关系,音乐课不是中考必考科目
    C.使小李明白音乐既可以使我们快乐生活也可以释放压力
    D.让小李多听多唱,多学习乐理知识,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答案:D
    解析:
    由于小李以前没上过音乐课,所以老师不管不顾,让小李自己慢慢跟上进度并不现实,故不选A;B项则太注重考试,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小李是由于没上过音乐课才不会唱歌,并非由于认识不到音乐的重要性,故不选C项。
    因此,选择D项。

  • 第2题:

    在高中音乐课中老师播放两首作品让学生聆听感悟后,从中体会音乐的情绪、意境、风格,来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属于高中阶段课程内容的()。

    A.歌唱
    B.创作
    C.演奏
    D.音乐鉴赏

    答案:D
    解析:
    普通高中音乐内容标准有歌唱、创作、演奏、音乐鉴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鉴赏是必修的内容。A选项,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B选项,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C选项,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D选项,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D。

  • 第3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时间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
    要求:
    (1)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显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地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应具体化、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 第4题:

    “某老师请学生按下面谱例中的唱名演唱小调音阶”,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一位音乐教育家的教学法( )

    A.奥尔夫

    B.柯达伊

    C.铃木镇一

    D.达尔克兹

    答案:B
    解析:
    柯达伊的唱名简记法采用字母标记类似数字简谱,使用唱名的辅音字头,如:d、r、m、f、s、1、t。字母只能标记音高唱名,不能表示出节奏。如果要表示高八度音时右上角加一短撇,如d’、m’等;表示低八度时在右下角加一短撇。题目中教师请同学运用柯达伊的唱名简记法演唱谱例中音阶。因此正确答案为B。

  • 第5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
    老师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
    克时期音乐的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
    曲,听着听着学生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上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
    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着了,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
    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要求: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
    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
    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
    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
    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这种做法不符合《普通高中音课
    程标准(实验)》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
    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
    生。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时,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睡梦中醒过
    来,问‘下大家睡着的理由,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思考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声色俱厉的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童
    局面。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
    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的
    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
    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词、
    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
    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第6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某老师在一堂音乐鉴赏课上讲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好听、听不懂,于是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许多关于贝多芬的生平趣事和人物事迹等,学生听得很感兴趣。最后老师播放了一遍《命运交响曲》结束了本节课。
    问题:请你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该案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堂鉴赏课,该老师分配在音乐鉴赏的时问过少,而是给同学们讲述贝多芬的生平事迹,没有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整堂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只是一味地灌输和讲解,违背了课程理念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理念。虽然这是个问题案例,但是在案例中也有可取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注意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采取了解决办法.该教师遵循了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且教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遵循了课程理念中的“培养兴趣爱好”。
    (3)该老师在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合理分配时间,并在课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实践,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第7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 第8题:

    以下关于音乐家的描述正确的是()

    A.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交响曲
    B.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名为《“英雄”交响曲》
    C.舒伯特是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
    D.肖邦的《E.小调“革命”练习曲》又名《华沙沦陷》

    答案:A,B,C,D
    解析:

  • 第9题:

    以下关于音乐家描述正确的是()

    • A、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交响曲
    • B、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名为《“英雄”交响曲》
    • C、舒伯特是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
    • D、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又名《华沙沦陷》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什么叫小调?小调的音乐又具有怎样的特征?


    正确答案: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抒情小曲。它多在城镇中形成发展起来。如果说山歌是“山野之曲”的话,那么,小调就是“里巷之声”。如《孟姜女》、《绣荷包》、《茉莉花》、《姑苏风光》、《放风筝》、《对花》等。小调的歌词往往是预先编写好的,文学性较强,常把著名的故事按数序、月序编成多段来歌唱。曲式结构较为匀称,多用“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也常有加上过门、曲间插衬、句尾扩充等变化形式。节奏较为规整,旋律多级进或曲线进行。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常加入乐器伴奏。

  • 第11题:

    单选题
    在高中音乐课中,老师播放两首作品让学生聆听感悟后,从中体会音乐的情绪、意境、风格,来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属于高中阶段课程内容的()。
    A

    歌唱

    B

    创作

    C

    演奏

    D

    音乐鉴赏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老师安排学生去听音乐会,为了使这场音乐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还请学生们吃了蛋糕。在回来的路上,老师问学生们:“今天的活动怎么样啊?”学生们说:“噢,好极了,老师。除了音乐其他都很好。”
    A

    蛋糕是老师亲手做的

    B

    学生们经常听音乐会

    C

    学生们觉得音乐不好听

    D

    老师经常请学生吃蛋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乐曲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最后,教师提供一个音乐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创编旋律。”该音乐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高中音乐课堂活动的了解。题干中“陈老师让学生在分析归纳出《春江花月夜》的加花变奏手法之后,再让学生同样运用这一旋律发展手进行创作”,属于模仿创作。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4题:

    “刘老师让学生欣赏了胶州秧歌《春天》的视频后,引导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动作,最后让学生分组创编秧歌并表演。”上述教学活动属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哪一个模块?( )


    A.音乐鉴赏
    B.创作
    C.音乐与戏剧
    D.音乐与舞蹈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对音乐与舞蹈模块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其中包括了“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录像或排练优秀舞蹈作品,帮助学生积累舞蹈语言”。题干中,刘老师引导学生在欣赏、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排练创编,符合课标要求。

  • 第15题:

    在高中鉴赏课《沂蒙山小调》中,聆听结束后老师请学生回答歌曲的体裁,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并在学生成长阶段评价记录册中写道:“该同学能够准确听辨不同的体裁和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是()。


    A.自评

    B.互评

    C.他评

    D.定量测评

    答案:C
    解析:
    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和他评这几种形式。教师记下评语是进行他评的有效形式。

  • 第16题:

    “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再让学生欣赏民歌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最后在《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中结束课程。”上述教学过程没有涉及的音乐课程领域是( )。


    A.感受与欣赏
    B.表现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创造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音乐课程领域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按照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将其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

    A 项:“感受与欣赏”可以理解为题干中“让学生欣赏民歌”。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表现”可以理解为题干中“让学生……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音乐与相关文化” 可以理解为题干中“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题干中没有涉及。与题干相符,当选。

  • 第17题:

    “林老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了一遍歌曲《亚洲雄风》,接着让学生找出歌曲的‘典型节奏’进行练习,最后用中国五声调式音阶与‘典型节奏’为素材,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首小曲。”上述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高中哪个模块的教学?( )


    A.音乐鉴赏
    B.创作
    C.演奏
    D.音乐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音乐课程领域的理解。题干中,林老师“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首小曲”,这属于一种创造的方式。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8题: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
    解析:
    (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问一下大家睡着的理由。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声色俱厉地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堂局面。
    (2)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第19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鉴赏课上,在欣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中的《g小调小步舞曲》时,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有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金老师说:“这可是小调音乐呀,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金老师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1)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金老师带领学生聆听作品,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感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2)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该老师在课上对外国作品《第40交响曲》中的选段进行聆听之后,提问学生的感受,说明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逐步去欣赏外国作品,感受外国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
    缺点:金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金老师在听到学生的答案之后,虽然没有用语言去否定学生,但还是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改进建议:每个人在欣赏一段音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20题:

    《老师,我们还是您的学生吗?》 ,评价这位教师的行为,并谈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 的师生关系?(谈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语文课上,老师又把那几个好学生提问了一遍,其他同学连看都不看一眼,更不用说被老师视为‘另类’的我们这几个坏学生了。哎,哪有老师不喜欢好学生的呢?谁让我们学习不如人呢!可是我想问问老师,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为什么会被分为三六九等?为什么您的眼里要有好中坏差?为什么您总是把几个好学生挂在嘴边?我们几个还是您的学生吗?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答案:
    解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不是只需要所谓的优等生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全班学生共同努力的。教师在组建良好班集体时,要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反过来尊重并热爱教师,变得自信、宽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班集体,而且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 第21题:

    音乐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赏析《二泉映月》的艺术表现力,这属于美育方法中的()。

    • A、讲授法
    • B、欣赏法
    • C、活动法
    • D、实践法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问答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简要叙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现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的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高中鉴赏课《沂蒙山小调》中,聆听结束后老师请学生回答歌曲的体裁,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并在给学生的评语中写道:“该同学能够准确听辨不同的体裁和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是()。
    A

    自评

    B

    互评

    C

    他评

    D

    定量测评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