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5分)(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题目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5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1)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重难点中的重点和难点;②四个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③制定的依据: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教材情况,即《雪绒花》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2)第二问要求写出乐器的名称,观察乐谱我们会发现前四行是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乐谱,第五行是打击乐谱,由于打击乐中多次出现颤音,由此判断该乐器为铃鼓。(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更多“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 第2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感受贝多芬顽强的创作毅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实质,提高自己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宽广的襟怀。【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聆听、比较、朗诵等手法,感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风格、意境与内涵。②通过谈话、感受、体验等手段,了解音乐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贝多芬交响曲的速度、节奏型,以及音高的不同组合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式等的不同特点。②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以及历史贡献,深入了解和认识其代表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作品进行赏析,初步掌握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难点】①掌握相关曲式的特点及用法。②体会与感受贝多芬作品里的思想及深刻内涵。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平台、贝多芬的相关音乐资料、钢琴等。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一)图片展示以法国文艺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的:“他短小臃肿……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引出图片展示。(二)播放《致爱丽丝》学生回答名字.教师板书:致爱丽丝。1.贝多芬的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逝世于奥地利。父亲为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5岁随父亲学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贝多芬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技艺上进步很快。1800年左右,贝多芬的听觉显著恶化,但他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1820年,贝多芬两耳失聪,此后,他仍创作了著名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曲。贝多芬所作的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音乐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2.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后的贝多芬仍然坚持努力创作,并写出其代表作品《英雄》《田园》《合唱》等交响曲,《悲怆》《月光》《克莱采》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钢琴小品。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走进自我心中的贝多芬教师提问:大家先自由地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板书:阴影的童年-烦恼的少年-艰辛的维也纳-失聪之痛-重获新生-内心歌唱-最后岁月,最后被人尊称为“乐圣”“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二)聆听音乐《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并介绍贝多芬的几部重要作品1.教师第一次提问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完整聆听,感受基本情绪,思考并回答。2.教师介绍作品,播放视频并第二次提问①作品介绍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②播放视频音乐片段。③活动:齐唱《欢乐颂》。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3.贝多芬其他几部著名作品的介绍①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曾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从容的快板。在一小段引子之后,音乐出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奔腾气势。右手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犹如烈马奔腾,风暴席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年)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绝妙的、人间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②《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介绍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本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环节三:拓展提高(一)作品体验:教师钢琴伴奏,同学们集体演唱《欢乐颂》(二)音乐知识拓展1.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所组成的器乐套曲。2.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时加尾声)。3.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环节四:研究总结讨论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板书:艺术成就、思想高度)总结: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感受贝多芬顽强的创作毅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实质,提高自己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宽广的襟怀。【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聆听、比较、朗诵等手法,感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风格、意境与内涵。②通过谈话、感受、体验等手段,了解音乐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贝多芬交响曲的速度、节奏型,以及音高的不同组合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式等的不同特点。②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以及历史贡献,深入了解和认识其代表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作品进行赏析,初步掌握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难点】①掌握相关曲式的特点及用法。②体会与感受贝多芬作品里的思想及深刻内涵。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平台、贝多芬的相关音乐资料、钢琴等。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一)图片展示以法国文艺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的:“他短小臃肿……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引出图片展示。(二)播放《致爱丽丝》学生回答名字.教师板书:致爱丽丝。1.贝多芬的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逝世于奥地利。父亲为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5岁随父亲学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贝多芬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技艺上进步很快。1800年左右,贝多芬的听觉显著恶化,但他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1820年,贝多芬两耳失聪,此后,他仍创作了著名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曲。贝多芬所作的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音乐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2.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后的贝多芬仍然坚持努力创作,并写出其代表作品《英雄》《田园》《合唱》等交响曲,《悲怆》《月光》《克莱采》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钢琴小品。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走进自我心中的贝多芬教师提问:大家先自由地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板书:阴影的童年-烦恼的少年-艰辛的维也纳-失聪之痛-重获新生-内心歌唱-最后岁月,最后被人尊称为“乐圣”“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二)聆听音乐《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并介绍贝多芬的几部重要作品1.教师第一次提问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完整聆听,感受基本情绪,思考并回答。2.教师介绍作品,播放视频并第二次提问①作品介绍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②播放视频音乐片段。③活动:齐唱《欢乐颂》。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3.贝多芬其他几部著名作品的介绍①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曾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从容的快板。在一小段引子之后,音乐出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奔腾气势。右手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犹如烈马奔腾,风暴席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年)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绝妙的、人间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②《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介绍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本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环节三:拓展提高(一)作品体验:教师钢琴伴奏,同学们集体演唱《欢乐颂》(二)音乐知识拓展1.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所组成的器乐套曲。2.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时加尾声)。3.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环节四:研究总结讨论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板书:艺术成就、思想高度)总结: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