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出25分钟的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初二(1)班,50人。 教学条件:篮球场。 教学内容:(1)单手肩上投篮;(2)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器材:录音机1台,篮球25个,其他器材。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出25分钟的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初二(1)班,50人。
教学条件:篮球场。
教学内容:(1)单手肩上投篮;(2)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器材:录音机1台,篮球25个,其他器材。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发展灵敏性、协调性。
(2)感受不同角度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研讨动作的合理性,激发学习积极性。
(3)发现影响投篮准确性的因素,形成正确的投篮动作概念。
(4)学生达到75%的模拟篮筐投篮命中率,养成互帮互学,积极动脑以及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分组练习为主,其他辅助练习并存。
【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安排见习生。行进问徒手操,游戏“双人背球”。
四列纵队分两组进行,两人一组背靠背把篮球背着进行接力赛。
(2)基本部分
①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②原地持球—准备姿势—出手投篮,甩腕、手指拨球。
③学习并讨论投篮的出手角度。
④学习完整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可以适当地降低篮圈高度,增大篮圈口径。
⑤调整投篮距离,体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⑥身体素质练习:健康超市、哑铃、毽子、栏架、体操垫、长短绳、山羊、杠铃。
(3)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本课小结,布置作业,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是否合理?
(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出25分钟的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归纳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动能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并且推导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但是其中的等式



    2.新课教学



    师: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 请用文字叙述一下。
    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这个结论就叫做动能定理。
    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W表示的是合力做的功。
    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生1:如果物体匀速下落,那么物体的动能就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合力是零,所以合力所做的功就是零。
    生2:一架飞机在牵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这个过程是牵引力和阻力都做功,牵引力做正功,阻力做负功,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变化了多少。
    师:上节课推导出来的动能定理,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在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应该怎么理解
    生: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变力。或者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我们仍然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成很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师:正是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我们看一道例题: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s=5.3×102m时。起飞速度达到υ=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已知初末速度,运动的距离。还知道物体受到的阻力。
    师:我们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入手。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师:以前我们分析受力的目的是为了求物体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为了求舍力做的功,根据合力做的功,我们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呢
    生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第二定律方便。
    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定律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困难。
    小结:
    动能定理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这个例题具有代表性,分析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清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操场1块,实心球若干。
    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原地双手前、后抛实心球技术。第2次课。


    答案:
    解析: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接力跑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
    初三(1)班,学生30人。
    教学内容:接力跑。


    答案:
    解析: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清设计出一堂40分钟的教案,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场地:操场;
    器材:录音机;
    学习内容:少年长拳。


    答案:
    解析:
    “少年长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少年长拳的学习,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步伐等动作要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对中华武术产生兴趣,更加了解并热爱这一运动项目;通过练习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对武术的欣赏水平,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三、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题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准备活动。
    (1)慢跑、活动各关节。
    (2)行进问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马步、弓步、虚步。
    (3)手部热身活动:进行手型猜拳,两人一组,以手型掌、勾、拳代替包、剪、锤。
    2.基本部分
    (1)介绍少年长拳的历史和地位
    ①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
    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理解。
    (2)学习活动
    ①教师示范少年长拳的3个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震脚弓步双推掌。
    ②讲解少年长拳常用的手势和步伐。
    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动作模仿。
    设计意图:少年长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只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少年长拳的魅力,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并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学生自由分组练习,体验动作
    ①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4人。
    ②一个组员模仿练习动作时,其他组员进行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组员之间相互学习。
    ③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学习为主,激发学生对少年长拳的学习兴趣;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和评价,活跃课堂气氛;③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和步伐,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①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最后连贯均匀。
    ②教师巡回指导并关注动作不到位的学生。
    ③留一段时问,让学生上前表演。
    ④学生互相观察、交流、评价。
    3.结束部分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消除学生的疲劳感。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阐述学习少年长拳的感想,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
    (3)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回收器材。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识字环节的教学过程并说明意图。


    答案:
    解析:
    (1)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凤、凰”等l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3)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
    2.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
    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生字加粗或变红)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
    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 第6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2)若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中提出: 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几分之一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增强观察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地理解公平、公正意识;通过做游戏逐步养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
    ②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3)教学过程
    ①游戏设疑,引出新课
    A.师生谈话,引出活动,布置游戏规则:全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个组玩摸球游戏,每组各摸10次,摸到黄球多的那组赢。
    B.每组各派一名学生摸球,其他学生统计组员摸到黄球的次数。
    C.师生讨论,揭示课题:可能性。
    教师揭秘,师生讨论:这样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②提出猜想,活动验证
    A.观察例1足球比赛开场情景图,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谈话。引出足球比赛,学生观察,并发现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B.师生讨论,提出猜想。
    师: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出抛硬币的实验。
    C.活动:抛硬币。
    活动一: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观看教师抛硬币的方式,记录硬币落地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情况并展开讨论。
    活动二:学生抛硬币。
    要求:每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每小组抛10次,并做好记录,完成4人大组的汇总表,注意抛硬币时要保持大约20厘米的高度,用力要均匀,一人抛硬币,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限时3分钟)。
    D.收集并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要求:分析整理大组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分析观察数据,并针对数据特点展开讨论。
    E.展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情况。
    学生观看统计图表,发现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
    讨论:如果数学家罗曼诺夫斯基再抛一次,会是什么结果,怎么表示。
    F.小结: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是比较公平的。
    G.列举生活中用抛硬币决定先后顺序的例子:乒乓球、网球等比赛的开球。
    ③游戏激趣,拓展运用
    A.动手设计,探究公平。
    设计一:巧改转盘,玩转盘
    出示转盘,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和教材第100页第2题。
    设计二:巧改骰子。体验公平
    出示长方体骰子,完成教材第100页第1、3两题。
    B.回顾运用。
    C.重温摸球活动。设计公平的摸球活动。
    ④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你们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随机现象,列举出来。

  •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介绍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运算时的注意事项。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含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注意事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教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引导: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1.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2.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2.填一填:()÷6=7……口。思考:口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 第8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下列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马蒂斯的作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10分)
    (2)围绕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概述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画面中色彩纯度极高,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注重纯粹造型的表现,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笔触较大,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表达物像上不追求写实,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整个画面装饰感强烈。 (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野兽派的绘画风格,掌握其风格的审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的鉴赏方法,评价马蒂斯的绘画风格及其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鉴赏和感知色彩的能力,增强热爱美术的美好情感。
    (3)新授环节: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出示马蒂斯绘画作品《戴帽的女人》,提问:看到的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呢
    揭示课题: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上。
    活动二:讲授新知。引导想象
    ①认识马蒂斯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检验学生预习成果,说说你知道的马蒂斯。
    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马蒂斯是20世纪现实主义野兽派的代表画家,生于法国。20世纪中叶以剪纸方式为芭蕾舞团设计屏风和戏服。
    ②“野兽”作品欣赏
    出示作品《戴帽的女人》,提出问题:作品色彩及绘画创作形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色彩大胆、对比鲜明,画面笔触凌乱随意。
    ③发挥想象,对比鉴赏
    出示作品《戴帽的女人》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思考:两幅作品在绘画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前者笔触夸张,属写意画法。后者工整严谨、注重写实。
    出示点彩派的绘画作品与野兽派进行对比,思考:两者在绘画形式上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西涅克的绘画尝试利用各种材料,他不仅创作油画,还作蚀刻版画、石版画、钢笔淡彩画等,他对后来的野兽派影响很大,尤其是对马蒂斯有很重要的启发。
    欣赏作品《红色的和谐》,提出问题:作品在色彩体验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整体色调运用大红色和绿色进行对比处理。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三维的画面效果,画面内容相互呼应。
    【设计意图】通过新课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内容,从而掌握本课内容,以便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三:艺术实践,交流体会
    ①比较作品《金鱼》《蓝衣女人》等,提问:分析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幅作品传达了作者的创作思想:“艺术是一种装饰”,后者体现了其风格由夸张粗犷转为平铺直叙。
    ②尝试运用野兽主义的绘画风格,即兴创作一幅同样风格的绘画作品。绘画内容不限。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纠错。
    【设计意图】实践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表达感受,培养其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
    组织学生进行展评活动。师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说说创作中除了对大师风格的延续之外,有哪些自己的原创风格。
    课堂延伸拓展:教师讲授马蒂斯晚年色彩剪贴的独特的绘画风格。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交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田径课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高一(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接力棒20个,田径场一块。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1.学会传接棒的正确手法掌握正确的摆臂及奔跑姿势:2.感受跑动中正确的传接棒方法,提高奔跑能力,发展协调能力;3.发现自己与同伴之间协作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及时解决;4.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共享成功传接棒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行进间传接棒的两种正确手法:2.接棒人的预先启动时机。
    三、教学过程:开始部分:(1)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2)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及要求;(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准备部分:利用接力棒“8字”跑;活动操: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活动腕、踝、膝关节。基本部分:1.介绍传接棒的两种方法:上挑式和下压式(两人一组);2.学习上调式传接棒的方法(和一个学生配合完成);3.两人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两人一组);4.4×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5.学习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两人一组);6.两人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两人一组);7.4×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结束部分:1.放松活动(瑜伽式放松,散点式静坐);2.小节:3.回收器材:4.师生再见。

  • 第11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部分教学环节:①看图写方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C.100+X=250=100+150,所以X=150。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教材:小足球——脚内侧传接球:  教学对象:水平三(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人数:男生20人,女生20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说明“小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过程设计。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出20分钟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场地布置。
      某学校初二(1)班,班级人数40名,教学内容为障碍跑。
      教学条件:田径场l块,体操垫4块,跨栏架8副,沙袋20个,标志杆4根,提示板l块。


    答案:
    解析:


  • 第14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田径场,秒表1块。
    教学内容:800米,第1次课。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0分钟的课,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器材:录音机1台;
    学习内容:健美操。


    答案:
    解析:
    “健美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健美操基本知识,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学习健美操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上肢基本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以及躯干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比赛法。
    三、教学实施
    (一)准备部分
    1.进行课堂常规。
    2.教师带领学生做徒手操热身运动:①扩胸运动;②腿部运动;③关节运动;④体转运动;⑤颈部运动;⑥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导人阶段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美操与广播体操的联系与区别,并鼓励喜欢跳舞的同学自编几个动作组成一套操。
    2.学习活动
    (1)教师示范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
    (2)讲解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①木偶动作:直立,双脚分开,双臂侧平举,肘稍屈。左手指朝上,右手指朝下,同时身体向左倾。继而右手向上转,左手向下转,同时身体向右倾。
    ②屈膝下蹲:双脚分开,双膝略弯,收紧腹肌和臀肌。慢慢屈膝下蹲至最低点,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起立至开始姿势。
    ③屈身控制(30秒):双脚分开,腿伸直,双手自然贴于臀部;背挺直,从髋关节处向前屈,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5;进一步屈体,两手抓住小腿肚;保持腿直,不要紧抱膝盖,并试图触碰地面,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0。
    ④体侧抬腿(30秒):双手撑地,右膝跪地,左腿向体侧伸直;抬起,落下伸直的左腿,做4次。换右腿再做。每条腿反复练习3次以上。
    ⑤向后踢腿:双手直臂撑地,双膝跪地,低头,左膝向鼻尖运动。然后抬头,同时左腿向后上方踢起,达到既舒适而又能及的高度。转而腿向鼻尖运动,接着再向后上方踢起,反复练习3次。换右腿做同样动作。
    ⑥侧卧压腿:右手及前臂支撑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腿前的地上,抬右腿15次。换一边再做。
    ⑦空中蹬车:仰卧,下背部着地,双肘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朝胸前运动,然后伸进腿,保持离地15厘米高,同时左腿屈膝,朝胸前运动。不要拱背,如此不断交替屈伸,如同蹬自行车。
    ⑧腰背上拱:仰卧,屈膝,双脚稳踏地面,双手置头后,腰背部朝上拱,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放平,紧贴地面4秒钟,重复练习5次。
    (3)让学生边看示范边听讲解边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健美操步伐和动作要领,对健美操产生实践体验,熟悉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
    (4)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①学生4人分为一大组,每大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2人;
    ②组员之间互为裁判,相互学习、评价;
    ③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错误纠正;
    ④安排小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教学为主,学生分组互学的方式更能活跃课堂氛围;②通过小组表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③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下一阶段的操练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柔软操以放松身心。
    2.教师总结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3.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和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创编一小段健美操,并在下一节课上表演。

  • 第16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
    初一(2)班,共40人
    教学条件:接力棒20个,田径场1块。
    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答案:
    解析:
    (1)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会传接棒的正确手法、摆臂及奔跑姿势。
    ②过程与方法:感受跑动中正确的传接棒方法,提高奔跑能力,发展协调能力。发现自己与同伴之间协作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及时解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共享成功传接棒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①行进间传接棒的两种正确手法。
    ②接棒人的预先起动时机。
    (4)教学过程:
    ①准备部分
    a.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b.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及要求;
    c.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d.利用接力棒8字跑;
    e.活动操: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活动腕踝膝关节。
    ②基本部分
    a.介绍传接棒的两种方法:上挑式和下压式(2人一组);
    b.学习上挑式传接棒的方法(和一个学生配合完成);
    c.两人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2人一组);
    d.4×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
    e.学习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2人一组);
    f.两人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2人一组);
    g.4×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
    ③结束部分
    a.放松活动(瑜伽式放松,散点式静坐);
    b.课堂小节;
    c.回收器材;
    d.师生再见。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几种用笔又有哪些变化
    (2)依据本课材料,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依据拟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焦墨、淡墨、浓墨、重墨、轻墨。 用笔由于含水量的不同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2)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练习法。
    本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师通过示范法更加直观地把方法示范给学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运用练习法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讲述法则是贯穿在整堂课程之中,用语言传授本节课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角色转换,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西游记》片段,设问:师徒四人,你最想饰演哪个角色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以“齐天大圣”最多。
    教师顺势提问:还能为孙悟空想出更多的招式吗
    教师用毛笔作画展示并引出课题——水墨动物。
    活动二:赏析作品,发散思维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握笔姿势,随机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毛笔表现出来。
    学生尝试跟随节奏作画。
    ②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完成的作品,说一说宣纸上的笔触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墨色不一、笔触粗细不一。
    活动三:名作赏析
    教师展示齐白石的作品《群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大师是怎样用笔墨表现中国画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性的由粗渐细。
    活动四:示范讲解,拓展提高
    教师示范水墨猴子的画法:
    ①用铅笔在宣纸上画出草图。
    ②先画出头顶、颊、耳,再画出左上臂。然后以侧锋画出右臂与手背部,再用淡墨大笔触呈弓形运笔抹出背部。
    ③画出尾巴,墨线勾出猴的脸部表情及耳部,以焦墨点出手指甲与足趾甲。
    ④以淡花青色勒脸,以淡赭石染出猴身、猴脸、猴耳。
    活动五:布置任务,巩固新知
    ①教师布置任务:画一种你喜欢的动物,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出主要特征。
    作画要求:
    a.巧妙运用中锋、侧锋,墨色要有浓淡变化。
    b.适当添画背景,构图完整。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发现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③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作品的创作思想。同学之间交流评议,从形态、线条、墨色等方面补充、评价。
    ④教师从用笔、用墨、作品氛围等方面总结评议。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活动六:感悟体验,课后延伸
    ①教师播放一段水墨画宣传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水墨画的独有魅力。
    ②布置作业:请选择其他你喜欢的动物,用学到的水墨技法来创作,我们将选择优秀的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

  • 第18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制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答案:
    解析:
    (1)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算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除法没有意义。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新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每天应该跑多少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同学们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两个方面。
    重点讲解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列竖式的方法探究被除数是小数时的竖式列法。
    ②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位上?
    ③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应该怎么办?与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并用乘法验算。
    总结拓展:教师通过例子与同学们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

  • 第19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线条的种类都有哪些不同的线条感受如何
    (2)围绕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概述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线条在绘画中不但可以用来勾画外形.而且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质感和情感。如它有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浓淡、虚实等变化。线条的表现形式不同,给人的情绪的感觉也不同。水平线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垂直线让人感到昂奋,曲线给人轻柔委婉的感觉,斜线让人有进取搏击的信心,圆线有永恒团圆的感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物头部背影写生的步骤,掌握人物造型的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的方式,创作一幅同学背影的作品,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观察、敏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人物特征,掌握人物造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人物的特征,恰当地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游戏,课件展示同学背影图片,提出问题:你们猜猜画面中的是哪一位同学
    揭示课题:猜猜我是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活动二:讲授新知,引导想象
    ①千姿百态的人物背影
    提问:你是如何辨认出自己的同学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特征。
    ②感受人物创作魅力
    出示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思考: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忧郁感、悲凉的气氛。
    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呢
    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瞬间动态与周围环境,制造情感意境。
    继续欣赏其他作品——《未来世界》,提问:描述你看到的内容,并用语言加以说明。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作品中的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墙上的画,画家虽然没有从正面画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背面感受到他专注的神情。
    ③观察分析创作
    通过观察不同发型、不同比例的人物头部背影,提出问题:画中是如何用线条去表现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男生:短而密的线。女生:线到扎头绳的地方集中,然后又分开;用一组一组的长线。
    活动三:指导实践.展开实操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并交流同学头部背影特征,并派小组代表回答。
    以班上的同学为对象进行线描写生。画画你观察的同学。
    教师示范、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错。
    【设计意图】
    把实际操作环节作为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作品,描述绘画内容;学生相互评价对方作业,教师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总结评价。
    总结升华:养成热爱写生、热爱创作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交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 第20题:

    美术课时教案设计主要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 A、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 B、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 C、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 D、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是()

    • A、分析教学对象
    • B、制定教学目标
    • C、选用教学方法
    • D、掌握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Excel中函数的应用教学内容:①函数的基本概念②SUM函数的使用③AVERAGE函数的使用④函数的应用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为本节课设置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基本含义。(2)简要设计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正确答案: (1)案例教学法、教练法。案例教学法,也称范例教学法、示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出蕴涵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此类“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独立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以达到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目的。(2)一、复习提问:怎样在Excel2003中,使用公式进行自动填充数值?二、新知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今天就来学习几种函数的使用:以p28的图求王红一周上网时间总计及平均数为例。1.总计(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函数必须以“=”开头,在I5单元格中先输入“=”,接着输入求和函数名:SUM。B.在函数名后输入参数,注意参数要求用“()”括起来。C.输入完后可以在编辑栏中看到完整的公式:=SUM(B5:H5)。D.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2.平均值(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先选择与第一个学生总计相对应的单元格J5。B.在J5中输入:=AVERAGE(B5:H5)。C.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3.公式的填充A.选取单元格I5至J5。B.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填充柄处,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光标状。C.按下鼠标左键向下进行拖动,到J9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即可。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2003四、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A.用SUM函数求王红的上网总计时间。B.用AVERAGE函数求王红的平均上网时间。五、运用序列填充方法求出其他同学的总计与平均时间六、保存退出关机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