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相似考题
更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 第2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 第3题:

    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天狗》这首诗(诗歌内容略),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答案:
    解析:
    《天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过程与方法: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2.触发丰富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相关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材料一:(郭沫若《月蚀》)
    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遏着甚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一名马纳瓜母,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材料二:(《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屏纨袴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却说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已陪着。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今日团圆节,没说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着亲家太太,叫他们小姐儿俩两席张罗,岂不好?”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实。只是安老爷赴了这等酒场,坐下实在无可与谈的。恰好那夜后半夜月食,舅太太问起这个道理来,可就开了老爷的“天文门”了。才待讲起,张太太说:“我懂的,那是天狗吃了。我们那地方,只要庙里打一阵钟,他唬的就吐出来了。”安老爷不禁大笑,说道:“岂其然哉!这日月食的道理,由于日躔最高,居九天第三重,月躔最低,居九天第八重。日行得疾,每日行程只欠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的一度:月行得迟,不及日行十三度有余度。日月行得不能划一,此所以朝日东升新月西见之原由也。日有光。月无光,月恒借日之光以为光,所以合朔则哉生明,既望则哉生魄,此去上弦、下弦之明验也。日月行走,既互有迟疾,躔度又各有高下,行得迟疾高低,上下相值。日光在天,为月魄所掩,便有日蚀之象;日光绕地,为地球所隔,便有月蚀之象。乍掩、乍隔则初食,半掩、半隔则食既,全掩、全隔则食甚。彼此相错,则生光而复圆。非天狗之为也。”
    材料三:
    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妖怪中相当强悍的一种。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日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日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二)整体感知,初步鉴赏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思考:
    ①你觉得“天狗”是怎样的形象?
    ②作者想要借此传达怎样的情感?
    2.播放《天狗》录音后,全体学生齐读,从感性上体会诗作的强烈感情。
    (三)深入研读,仔细玩味
    1.具体分析:
    第一节:诗人连续用了4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第二节:用了4个“光”,强化了“天狗”的气势,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向世人展现它的能量,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它代表了一切光芒之所在,全宇宙能量的总和。
    第三节:核心、高潮、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天狗”“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突现其主体意识。他需要汹涌、喷发,尽情地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且正如一只经历了涅榘之后的“凤凰”,用不断自我毁灭与超越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蓬勃的青春激情,个性和自由精神的伸张和张扬。
    第四节:经历了一阵狂乱的飞奔、吼叫与燃烧后,“天狗”再度还原回来,预示“我”的壮烈毁灭,宣告“我”的完成。
    2.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3.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比喻新颖生动、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激越、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四)探究争鸣
    1.“天狗”的形象塑造:
    在狂飙突进,冲却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l日迎新的主题。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
    2.诗人情感的抒发方式:
    《天狗》是直抒胸臆之作,它抒写的是青春生命高峰状态的一种神奇的独特情感体验。《天狗》第一段所表现的,就是青春生命自我扩张的美好希冀及其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鲸吞日月、鲸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君临万物的狂放心态的具象化。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现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的种种微妙感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天地同流”、浑然忘我的审美“坐忘”境界。所以,当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发生一种幻觉:“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高峰体验状态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处于原子核的不断裂变状态,仿佛是“一种燥热,一种搅动,一种热辣辣的疼痛”,“在剥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在咬啮他的五脏六腑”。这种种焦灼感、燥热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转着,好像跑过他的神经、脊髓和头脑”,而自身躯体的承受力终归是很有限的,诗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终将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3.诗歌语言的特点:
    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郭沫若不这么看,他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宣泄,急不择言。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唱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粝语言反而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坦诚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爆发般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1
    4.诗人的奇特想象: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个性的“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的自由解放。然而,这个个体独立、个性张扬、自由自在的现代人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无知狂人,他是一个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懂得天文学(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现代医学(X光线、神经、脊髓),也懂得物理学(Energy、电气),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保障,这“天狗”才能气吞寰宇而不显癫狂,行为超常却仍不失合理性。同时,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吃”“啮”,则表现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来表达自已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五)拓展延伸
    1.重新朗读全诗,从理性上把握诗人的情感。
    2.对比鉴赏以下诗歌。分析诗歌的内涵。
    材料:
    疯狗
    ——食指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明确:这是一种对生存的反思,站在诗人的角度上,它使劲地喊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和应该怎么样活着口号,它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的叛逆,是理性的读诗人所感觉到震惊的,在'-3时社会思想开始混乱的时候,这无疑是清醒剂。甚至有人指出: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是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的。
    食指是个传统的诗人,就新诗的写作形式问题他也指出:形式问题一直就存在。我认为电影有个银幕,电视有个荧屏,戏剧有个舞台,绘画有个画框,所有艺术都存在个形式问题。在规矩方圆中驰骋纵横才是大家。在人大的“朦胧诗反思”的沙龙上,也有同学也指出:他的诗中没有太多的悲愤,没有颓废和激烈的反抗,没有晦涩和玄虚,而是充满了执着和殷切的希望。

  • 第4题:

    论述我国现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 第5题: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必修课程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必修课程设计更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 B、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 C、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 D、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都可以成为必修课程的生长点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正确答案:(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多认少写”原则,减轻学生负担。
    (2)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3)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4)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 第7题: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模块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2)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3)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4)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5)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6)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7)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8)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

  • 第8题:

    以下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正确答案: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多认少写”原则,减轻学生负担。
    (2)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3)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4)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哪些原则性的评价建议?

    正确答案: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重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徜徉山水,感悟人生”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语言文字应用

    B

    诗歌与散文

    C

    文化论著研读

    D

    小说与戏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 第13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答案:B
    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语文读本属于课外读物,应由教师推荐、指导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阅读。故B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说法错误。

  • 第14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__________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


    答案:
    解析:
    探究

  • 第15题:

    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苏幕遮》这首词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20分)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

    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主情,虚实结合。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座(05712,字美成,号清真居土,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六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这首词如何体现见景生情,虚实结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小组,用散译的方法翻译全词,全班读原词对比赏析,点评。

    第二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见景生情的手法。齐读上片。

    第三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齐读下片。

    第四小组,赏析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五小组,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全词,重点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六小组,诵读全文并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全文的方式,总结全文。

    四、教师总结。

    上片词人选取了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等意象从嗅觉、听觉,视觉三个感官角度描绘出了:燎香消暑、鸟雀呼睛、风荷摇曳三幅画面,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下片抒情,运用直抒胸臆和对写法。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整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见景生情,虚实结合,颇有诗意地表现了思乡之情。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六、课后作业

    1、将全文扩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

    2、对比阅读柳永《甘草子》

     七、板书设计:

    苏幕遮

    上片写景:风荷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 第16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正确答案:求真情:作文评价要努力保障学生真情实感的顺畅表达,鼓励独立有创意的思考和想象。
    重过程:评价要重视材料准备过程,考查占有运用材料的方法、途径。
    多修改:教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关注修改的态度、内容、方法。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 第17题:

    简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哪些原则性的评价建议?


    正确答案: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重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 第18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B、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C、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D、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徜徉山水,感悟人生”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 B、诗歌与散文
    • C、文化论著研读
    • D、小说与戏剧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教学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教师学习这一教学建议并采取以下教学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按要求加工并整理成册,运用PPT进行展示

    B

    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完成800字的作文,课外练笔至少1万字

    C

    教师灵活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D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文言文进行写作,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教师依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以下教学行为,其中符合这一建议要求的是(  )。
    A

    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

    B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选修课

    C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D

    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正确答案: 求真情:作文评价要努力保障学生真情实感的顺畅表达,鼓励独立有创意的思考和想象。
    重过程:评价要重视材料准备过程,考查占有运用材料的方法、途径。
    多修改:教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关注修改的态度、内容、方法。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