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 第2题:

    一般,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可以分为5个步骤: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情境

  • 第3题: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的参考: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最恰当的说法是()

    • A、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线性过程
    • B、教学设计是一门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科学
    • C、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是教学理论
    • D、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及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及等主要环节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题部分。

    • A、教学目标设计
    • B、教学内容设计
    • C、教学措施设计
    • D、教学评价设计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包括: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 A、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 B、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 C、选取教学方法的能力
    • D、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环节设计:①设置任务,引入公倍数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请学生出示结果,并给以鼓励。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大家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②分组讨论,集合图表示公倍数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做法,教师给予鼓励并补充。③引入最小公倍数继续集合的表示,提问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有没有最小公倍数?请同学思考并作答,教师给予补充:两个数的公倍数很多,没有最大公倍数,只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设计理由】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包括: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A

    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B

    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C

    选取教学方法的能力

    D

    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试设计新授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环节设计如下:①男女分组竞赛,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作图时要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完成统计图。男生完成1号练习纸中的城镇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2号练习纸中的乡村人数统计图。【设计理由】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生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②引导学生在学习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为什么要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回答给予鼓励,并补充完整:在生活中用到统计表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两个统计表的比较,复式统计表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放在一个图中成对地对比,更为直观。【设计理由】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③总结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设计:教师:今天老师上课要先点同学们的学号,请听到学号的同学喊:"到"!并起立。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请按规律自报学号并起立。提问:现在站着的同学和坐着的同学号码有什么不同?根据什么分为奇数和偶数的?奇数偶数的区分是以是否是2的倍数为标准的。那么还有没有新的不同的分类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今天就来研究这种分类方法。新授环节设计:①分组竞赛,引入分类标准同学们按照学号是奇数还是偶数分成两组,奇数组写1、2、3、5、7、11、13的因数,偶数组写4、6、8、9、10、12、20的因数。必然是偶数组写得慢,写得慢的原因是什么。偶数组的数的因数个数多。②观察讨论观察对比两组因数的特点,按照数学小组讨论两个问题:A.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B.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请各小组选取代表发言,结合学生的发言,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做合数。③利用集合进行具体分类教师:黑板上有两个集合圈,同学们把自己的学号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填在不同的集合里,不过好像少了一个学号哦。是几号同学呢?一号。教师提问:谁知道1为何不能进入这两个集合圈?请同学回答给予鼓励,并补充:1只有它本身1个因数,这两个集合圈,就都不能进。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不过,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1,本单元中,它可是占有很特殊的地位的,在进行各种题目的判断时,你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它了。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我们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即:1,质数,合数。④总结巩固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学生回答并补充: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不必要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并说明其中一个环节具体的实施方案。

    正确答案: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读课文的任务。
    第一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第二课时: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四步阅读法的实施方案:
    (1)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①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a.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b.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c.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d.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e.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所以说,真正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②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们的理解。
    a.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b.相互交流,明确:于勒虽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2)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
    提炼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①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情节安排?②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③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假如我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在信中告知了他不幸的遭遇。这样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②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a.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b.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c.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③教师小结:小说的情节美。
    (3)品读。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①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a.在游船上,父亲被两位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b.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c.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d.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做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②亮点探究四: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a.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b.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c.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4)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①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说……”句式说话。
    ②结束语: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如: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 第14题:

    编写教案可以确定每一个具体教学阶段的(),以及将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评价程序。P354

    • A、重点目标
    • B、训练目标
    • C、教学模式
    • D、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展开的。

    • A、教学目标
    • B、过程和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 A、教学目标分析
    • B、教学前期分析
    • C、教学策略选择
    • D、教学媒体选择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

    • A、教学内容分析
    • B、教材对象分析
    • C、教学目标制定
    • D、教学身份选择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 第19题:

    单选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A

    B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试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设计: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整数连乘乘加的练习。13×4×6010×11-3022×6+25引导同学复习整数连乘的规律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整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整数的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生活实际问题中,不但会有整数的问题,还有小数的计算问题,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小数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为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设计理由】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新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像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哪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学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多媒体展示)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学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学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设计该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排除生字、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节奏,同时,讲解关于“词”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和毛泽东填这首词时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经历(备注:这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己查阅);理解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立”“看”“怅”“问”“携”“忆”“恰”“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联想,细讲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用到的对比手法有“红”与“碧”的颜色对比,“击”与“翔”的动作对比。
    可以关键性的动词为例来讲解,也可按四幅图景的顺序来梳理,还可以按上下阙的顺序来串讲。这期间可运用多媒体,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