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题目
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相似考题
更多“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接听电话”“买东西”“招呼客人”等教学情境,下列对该情境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口语交际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相关的基本生活技能
    B.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应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和要点
    C.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实践应结合具体的交际情境进行
    D.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方向应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建议。

    A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等,学会基本生活技能,表述正确,排除。

    B项:口语交际教学不应该大量讲授原则和要点,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项活动,表述错误,当选。

    C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表述正确,排除。

    D项:口语交际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排除。

  • 第2题:

    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修辞手法。此联是清朝林则徐题于福州西湖宛在堂的一幅对联。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A项,题中对联“长空”对“秋水”,“有月”对“不波”,“明两岸”对“行一舟”;B项,“雨沾衣”中“沾”与数字“两”不对应;C项,“鱼跃”与“有月”不对应;D项,“月明两岸”接上联,应是回环,而非对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 第3题:

    在教学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及其内容。B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为政》。故本题当选B项。

  • 第4题:

    1~2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
    A.识字写字 B.写话
    C.综合性学习 D. 口语交际


    答案:A
    解析:
    识字写字是1~2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年级的教学重点。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性质,简要分析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2)如指导中学段小学生进行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为本次口语交际教学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口语交际教学本身就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要求。“保护文物”这一主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更能引导学生形成痛惜文物惨遭破坏进而珍爱保护文物的贵任感,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践行优秀的精神文化,促进其自身精神品质的健康成长。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简要谈谈文物保护的现状,交流关于保护文物的个人感受;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结合个人的相关见闻,提出保护文物的措施或建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分条说出保护文物的具体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了解中国文物古迹的兴趣,形成并提高保护文物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3)课堂提问设计
    ①教师展示长城绵延数里的壮景图片以及遭到破坏后的图片和相关报道,提问:同学们在对比图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谈一谈。
    【设计理由】
    通过直观展示不同方面的、充满反差感的资料,让学生在为长城感到骄傲、对长城充满向往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长城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为之痛惜与担忧的情感,从而自觉形成保护长城的强烈意识,为后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热身。
    ②教师出示关于保护长城措施多方的相关资料,提问:对于保护长城,结合生活经验,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呢请思考并与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设计理由】
    教师初步出示与保护长城措施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既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通过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增强个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③提问:除了长城,你还了解到有哪些文物古迹正在遭受破坏或者已经被破坏请谈一谈你了解到的情况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几条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标语。
    【设计理由】
    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有效拓展课堂教学资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倾听他人、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宣传标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尊重语文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在合作中得到综合发展。

  • 第6题: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有效实施口语交际教学,需要()。

    • A、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 B、学习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
    • C、学习评价口语交际教学
    • D、其他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雨霖铃》
    • B、《游山西村》
    • C、《送元二使安西》
    • D、《诗经?采薇》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音乐及图片)二、听雨(配乐朗诵)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三、赏雨1.听完同学声情并貌的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略)。3.教师总结并引入下一个问题:谈到写法,这四篇文章都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写法,即借景抒情,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只不过由于表达的中心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春夜喜雨》《雨声》《春雨图》侧重于写景抒情,《雨巷》则侧重于记叙抒情,景物描写只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如何处理好写景、记叙和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经验可供大家借鉴(略)四、看雨(播放相关视频)五、写雨学生现场习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略)。六、结语以下对这段教学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步骤紧凑,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氛围活跃
    • B、这堂课无论是听雨、赏雨、看雨,还是写雨,都围绕一个中心"如何处理写景、记叙、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并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C、在引导学生回顾鉴赏文章的方法时,教师按学生发言引导,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
    • D、课堂时间有限,一堂成功的综合性学习课一般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这里作文教学设计最好能单独设计一课时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在教学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 。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

    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是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阅读其活动步骤,按照要求答题。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独自一个人,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二)听雨归来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的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成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二、感受雨的诗意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做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动画,插入音乐,播放,感受雨的情思)三、说说雨的功过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四、抒写雨的情怀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后续抒写雨的情怀做铺垫

    B

    “说说雨的功过”环节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显得较为突兀,不利于学生后续体会雨情雨趣

    C

    学生通过听雨这一实践,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D

    讲述雨的“过”,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中“雨”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仿写练习是渗透在哪一种语文知识教学的途径中()。
    A

    写作教学

    B

    口语交际教学

    C

    阅读教学

    D

    综合性学习教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学习完某版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雨霖铃》后,学生对这一诗词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风格相同的作品,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B

    《鹊桥仙》(秦观)

    C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正确答案: B
    解析: A、B、C三项与题干都是宋代婉约词派及其词派词人代表作,D项是宋代豪放派词人及其代表作。

  • 第13题:

    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
    这句诗是唐朝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中的名句。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故正确答案为A。

  • 第14题:

    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修辞手法。此联是清朝林则徐题于福州西湖宛在堂的一幅对联。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A项,题中对联“长空”对“秋水”,“有月”对“不波”,“明两岸”对“行一舟”;B项,“雨沾衣”中“沾”与数字“两”不对应;C项,“鱼跃”与“有月”不对应;D项,“月明两岸”接上联,应是回环,而非对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 第15题:

    在学习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答案:B
    解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为政》。

  • 第16题:

    1~2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

    A、识字写字
    B、写话

    C、综合性学习
    D、 口语交际


    答案:A
    解析:
    识字写字是1~2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年级的教学重点。

  • 第17题:

    仿写练习是渗透在哪一种语文知识教学的途径中()。

    A写作教学

    B口语交际教学

    C阅读教学

    D综合性学习教学


    A

  • 第18题:

    关于小学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写作教学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 B、课程标准淡化对写作形式的要求,第二学段除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外,只要求运用平时积累的好材料
    • C、课程标准关于听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第一学段要求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第二学段要求把握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 D、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活动中应首先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原则和要领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在学习完某版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雨霖铃》后,学生对这一诗词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风格相同的作品,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 B、《鹊桥仙》(秦观)
    • C、《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单选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教学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教师学习这一教学建议并采取以下教学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按要求加工并整理成册,运用PPT进行展示

    B

    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完成800字的作文,课外练笔至少1万字

    C

    教师灵活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D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文言文进行写作,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中学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说法有误的是()。
    A

    写作教学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B

    课程标准淡化对写作形式的要求,第二学段除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外,只要求运用平时积累的好材料

    C

    课程标准关于听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第一学段要求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第二学段要求把握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D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活动中应首先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原则和要领


    正确答案: D
    解析: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故D项说法错误,当选。

  • 第22题:

    单选题
    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B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D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

    《雨霖铃》

    B

    《游山西村》

    C

    《送元二使安西》

    D

    《诗经?采薇》


    正确答案: B
    解析: 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衷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衷情。A项,柳永《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可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C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D项,《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杨柳轻柔,随风而舞的美丽春景,表现了戍边兵士离家的不舍。A、C、D项都是以乐景写哀情。B项,陆游《游山西村》是以乐景写乐情,故选择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