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低压容量试验放电终止的条件为下述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一是被测蓄电池组中任意单体到达终了电压(1.80V/2V单体);二是被测蓄电池组放出容量达到()。A.30%额定容量B.40%额定容量C.70%额定容量D.80%额定容量

题目
低压容量试验放电终止的条件为下述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一是被测蓄电池组中任意单体到达终了电压(1.80V/2V单体);二是被测蓄电池组放出容量达到()。

A.30%额定容量

B.40%额定容量

C.70%额定容量

D.80%额定容量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D
更多“低压容量试验放电终止的条件为下述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一是被测蓄电池组中任意单体到达终了电压(1.80V/2V单体);二是被测蓄电池组放出容量达到()。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全站仅有一组蓄电池时,只允许用I10电流放出其额定容量的50℅,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组的端电压不应低于(____)

    1.8V×N$; $2.2V×N$; $2.1V×N$; $2V×N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某工程网络控制室110V直流系统,设计采用51只GFM2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事故 放电末期电压确定为1.83V,在此电压下蓄电池组的容量系数为0. 555。直流系统负荷统计 如下:经常电流53.2A,事故放电初期(0~1min)电流184.6A,事故持续放电(1~60min)电流184.6A,断路器采用弹簧操动机构,无事故冲击放电。蓄电池组在1.83V终 止电压下,电流比例系数为2. 342。已知蓄电池组在0. 3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 2. 02V,在0. 4 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1. 955V,在0. 5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 池电压为1. 90V。另外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充电设备额定输出电压计算值为()。
    A.110V; B.115.5V; C.121V; D.137.7V。


    答案:D
    解析:
    根据DL/T5044—2004附录C的相关公式。

    Uc=nUcm,Ucm取2.70V;

  • 第3题:

    下列关于放电测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应在电池初充电完毕,静置1h后进行
    B.以3小时率放电,单体电池的终了电压为1.83V
    C.当采用电池内阻衡量电池质量时,以3小时率放电10小时电池内阻应合格
    D.10小时率放电至电池终了电压时,初充电后放电容量应不小于电池额定容量的70%
    E.核对性放电试验,放出额定容量的30%~40%时应及时补充电

    答案:A,D,E
    解析:

  • 第4题:

    某工程网络控制室110V直流系统,设计采用51只GFM2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事故 放电末期电压确定为1.83V,在此电压下蓄电池组的容量系数为0. 555。直流系统负荷统计 如下:经常电流53.2A,事故放电初期(0~1min)电流184.6A,事故持续放电(1~60min)电流184.6A,断路器采用弹簧操动机构,无事故冲击放电。蓄电池组在1.83V终 止电压下,电流比例系数为2. 342。已知蓄电池组在0. 3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 2. 02V,在0. 4 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1. 955V,在0. 5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 池电压为1. 90V。另外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最严重放电情况下,蓄电池组电压计算值为()。
    A.103.02V; B.99.71V; C.96.9V; D.93.5V。


    答案:B
    解析:
    根据DL/T5044—2004附录C的相关公式。
    各放电阶段单只电池的电压为1.955V。

  • 第5题:

    某工程网络控制室110V直流系统,设计采用51只GFM2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事故 放电末期电压确定为1.83V,在此电压下蓄电池组的容量系数为0. 555。直流系统负荷统计 如下:经常电流53.2A,事故放电初期(0~1min)电流184.6A,事故持续放电(1~60min)电流184.6A,断路器采用弹簧操动机构,无事故冲击放电。蓄电池组在1.83V终 止电压下,电流比例系数为2. 342。已知蓄电池组在0. 3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 2. 02V,在0. 4 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池电压为1. 955V,在0. 5C10。下放电1h的单体蓄电 池电压为1. 90V。另外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充电设备额定电流计算值为()。
    A.53.2A; B.55.0A; C.78.6A; D.184.6A?


    答案:C
    解析:
    根据DL/T5044—2004附录C的相关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