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题目

《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

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 ”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


    答案:
    解析: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律有关刑事责任年龄中老幼废疾减刑的刑罚适用原则。

  • 第2题:

    《唐律疏议·名例》中说:“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德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请就此予以分析。


    答案:
    解析:
    (1)这段话说明的是唐代封建贵族官员在法律上“议”、“当”的特权。
    (2)“议”即“八议”,也就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但犯“十恶”大罪的,不用此律。“当”即“官当”,也就是允许以官爵当徒罪,一般公罪比私罪加当徒一年。
    (3)“八议”、“官当”的刑罚原则源于儒家的“礼有等差”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统法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法律将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相融合,实现礼与法的统一,“礼法合一”。
    (4)表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具有身份法与伦理法的特征,对官僚贵族的特殊法律保护集中体现了法律中的等级身份性质。

  • 第3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


    答案:
    解析: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关于更犯或累犯加重原则。唐律所称累犯,即是更犯,是指在犯罪已被告发、审判和刑罚执行期间重新犯罪的情形。
    (2)该段文字的含义是:犯罪已被立案起诉或判决执行,又犯笞刑以上新罪,将前后所犯罪行累计,数罪并罚;凡是盗罪经决断后,仍然继续行盗,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之罪均应处徒刑的,就不以其中的一个重罪处罚,而是处以上一种刑罚的流刑二千里。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三罪均应处流刑的,则处绞刑。
    (3)唐朝法律所指的累犯,是指盗犯,且是指三次以上犯徒罪或流罪而言。因其多次犯罪,屡教不改,危害很大,故唐律采用累犯加重处罚。唐朝法律对于累犯之所以作出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唐朝统治阶级对于盗罪的高度重视。盗罪,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危害都是很大的,因为盗罪会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这也是历代王朝对盗罪严加防范的主要原因。
    (4)但是,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像唐律这样对盗罪作出详尽的规定,并且把该罪的处罚上升为一项刑罚的适用原则,的确说明了唐律高超的立法技术。

  • 第4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3)这一原则的制定有何意义?


    答案:
    解析:
    (3)唐朝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老幼废疾减刑原则的规定,体现了唐朝用刑宽缓持平的特点,也体现了唐朝法制的开明。这样的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对百姓的治理。

  • 第5题:

    (2008年真题)《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  )。
    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答案:B
    解析:
    解析:题干中古文的大概意思是:盗罪经判决后,仍然犯盗罪的,前后犯三次处徒刑的盗罪的,判处流刑2000里。犯三次处流刑的盗罪的,处绞刑。对于犯三次盗罪的,升格刑种加重处刑,称为累犯加重,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