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A.210nm波长B.230nm波长C.260nm波长D.280nm波长E.340nm波长

题目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

A.210nm波长

B.230nm波长

C.260nm波长

D.280nm波长

E.340nm波长


相似考题
更多“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A.210nm波长B.230nm波长C.260nm波长D.280nm波长E.340nm波长”相关问题
  • 第1题:

    DNA受热变性时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下降。()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

  • 第2题: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 )

    A.210nm波长
    B.230nm波长
    C.260nm波长
    D.280nm波长

    答案:C
    解析: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中互补碱基对间氢键断裂,致使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则碱基外露。而嘌呤和嘧啶碱均含有共轭双键,其对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故DNA变性后对波长260nm紫外光吸收明显增强。因此可用测定DNA在260nm波长处吸光值的变化作为监测DNA是否变性的指标。

  • 第3题:

    关于双波长测定不正确的是

    A.副波长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密度
    B.双波长可以消除样本中对测定有干扰的物质的影响
    C.被测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有较大的差异
    D.干扰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尽可能接近
    E.以主波长减去副波长的吸光度值计算结果

    答案:A
    解析:
    副波长设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样本中对测定有干扰的物质的影响,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因此,本题最佳答案是A。

  • 第4题: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


    A. 210nm波长 B. 230nm 波长
    C. 260nm波长 D. 280nm 波长


    答案:C
    解析:
    [考点]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分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对间氢键断裂,致使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则碱基外露。而嘌呤和嘧啶碱均含有共轭双键,其对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故DNA变性后对波长260nm紫外光吸收明显增强。因此可用测定DNA在260nm波长处吸光值的变化作为监测DNA是否变性的指标。

  • 第5题:

    用双波长测定样品时,有关副波长不正确的是:( )

    A.副波长能补偿发光灯每次闪动给结果造成的差异
    B.样品在副波长处的吸光度应为“0”
    C.副波长可有助于去除内源性色源
    D.副波长应远离主波长

    答案:D
    解析:

  • 第6题:

    布洛芬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别:取样品,加0.4%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0.25mg的溶液,测量其紫外区光谱,在265nm与273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45nm与271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在259nm的波长处有一肩峰。
    布洛芬鉴别采用的其紫外光谱特征是

    A.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小吸收波长
    B.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
    C.最大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
    D.最小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
    E.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小吸收波长的吸光度比值

    答案:A
    解析:

  • 第7题:

    ()测定方便面过氧化值时,测定液在50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正确答案:比色法

  • 第8题:

    分光光度法中常用双波长法消除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好相同
    • B、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系数有显著区别
    • C、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有显著区别
    • D、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 E、λ1-λ2组合的选择方法通常采用作图法

    正确答案:A,B,E

  • 第9题:

    DNA变性时双螺旋松解,在260nm波长处紫外吸收OD值增加是()

    • A、融解温度Tm
    • B、增色效应
    • C、减色效应
    • D、DNA复性
    • E、核酸分子杂交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在回收DNA片段时,观察电泳结果为尽量减少对DNA的照射损伤应使用()

    • A、长波长紫外
    • B、短波长紫外
    • C、长波长红外
    • D、短波长红外
    • E、ABCD都不可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DNA受热变性时,出现的现象是()。

    • A、多聚核苷酸链水解成单核苷酸
    • B、在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增加
    • C、碱基对以共价键连接
    • D、溶液黏度增加
    • E、最大光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

    正确答案:B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有关分光光度法中波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200~400nm

    B

    双波长法只能消除干扰组分的干扰

    C

    双波长法中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差愈大,灵敏度愈高

    D

    吸光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E

    双波长法中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

    A.280nm波长

    B.230nm波长

    C.260nm波长

    D.210nm波长

    E.340nm波长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关于双波长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次波长一般要比主波长小100nm左右
    B.双波长可以消除部分来自标本的非化学反应干扰
    C.被测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有较大的差异
    D.干扰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尽可能的接近
    E.以主波长减次波长计算吸光度值

    答案:A
    解析:
    在单位时间内有两条波长不同的光束λ1和λ2交替照射同一个溶液,由检测器测出的吸收度是这两个波长下吸收度的差值ΔA。ΔA与被测定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个方法称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两波长λ1和λ2,要求被测组分D在两波长处的ΔA足够大,而干扰组分G和背景在两波长应有相同的吸光度(ΔA=0)。为满足上述要求,一般是将λ2选在待测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λ1是选在干扰组分的吸收波长。双波长能较好的解决由于非特征吸收信号影响而带来的误差,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一般来说,次波长应大于主波长100nm。

  • 第15题:

    DNA受热变性时,出现的现象是
    A.多聚核苷酸链水解成单核苷酸
    B.在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增加
    C.碱基对以共价键连接
    D.溶液黏度增加
    E.最大光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


    答案:B
    解析:
    DNA在各种因素(加热、加酸或加碱)作用下,由双链解开的过程称变性。此过程中维系碱基配: 对的氢键断裂,但不伴随共价键的断裂,DNA双螺旋结构变成松散的单链,并非多核苷酸链水解成单核苷 酸。DNA变性时,结构松散,致使分子的不对称性变小,故溶液黏度降低(见1版生物化学P44。5~7版 没讲到,但常考)。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紫外区260nm处的吸光 值增加(B对),DNA变性时,因瞟呤和嘧啶分子未发生变化,所以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不会发生转移。

  • 第16题:

    在下列哪种波长处测定DNA吸光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指标

    A.210nm波长
    B.230nm波长
    C. 260nm波长
    D.280nm波长

    答案:C
    解析:
    [考点]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分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中互补碱基对间氢键断裂,致使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则碱基外露。而嘌呤和嘧啶碱均含有共扼双键,其对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故DNA变性后对波长260nm紫外光吸收明显增强。因此可用测定DNA在260nm波长处吸光值的变化作为监测DNA是否变性的指标。

  • 第17题:

    在可见分光光度法中,下列有关摩尔吸光系数正确的描述是(  )。

    A. 摩尔吸光系数与波长无关,其大小取决于试样本身特性
    B. 摩尔吸光系数与波长、试样特性及浓度有关
    C.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摩尔吸光系数最小,测定的灵敏度最高
    D.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测定的灵敏度最高

    答案:D
    解析:
    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当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特性有关,而与其浓度和光程长度无关。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不同。ε值越大,表明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就越高。

  • 第18题:

    DNA受热变性时( )

    A.分子中共价键断裂
    B.在260nm波长处吸光度下降
    C.溶液黏度减小
    D.加入互补RNA链直冷却可形成DNA:RNA杂交分子

    答案:C
    解析:
    DNA变性时,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并不是分子中共价键断裂。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260nm处的吸光值增加。DNA解链后,溶液黏度降低。核酸分子杂交时,热变性的DNA只有经缓慢冷却才能使DNA.RNA单链重新配对杂交。

  • 第19题:

    下列有关分光光度法中波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200~400nm
    • B、双波长法只能消除干扰组分的干扰
    • C、双波长法中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差愈大,灵敏度愈高
    • D、吸光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 E、双波长法中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200~400nm 
    • B、双波长法能消除干扰组分的干扰 
    • C、双波长法中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差愈大,灵敏性愈高 
    • D、吸光度表示单色光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其数值范围为0~2 
    • E、双波长法中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为()。

    • A、试样吸光度与参比吸光度之差
    • B、试样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之差
    • C、试样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之和
    • D、试样吸光度与参比吸光度之和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关于双波长测定不正确的是()。

    • A、次波长一般要比主波长小100nm左右
    • B、双波长可以消除部分来自标本的非化学反应干扰
    • C、被测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有较大的差异
    • D、干扰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尽可能的接近
    • E、以主波长减次波长计算吸光度值

    正确答案:A

  • 第23题:

    多选题
    分光光度法中常用双波长法消除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好相同

    B

    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系数有显著区别

    C

    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有显著区别

    D

    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E

    λ1-λ2组合的选择方法通常采用作图法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200~400nm 

    B

    双波长法能消除干扰组分的干扰 

    C

    双波长法中欲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差愈大,灵敏性愈高 

    D

    吸光度表示单色光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其数值范围为0~2 

    E

    双波长法中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