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二维超声表现:
直接征象:肝实质内可见一个、数个或弥散分布的异常回声区。
1.可为低回声型、强回声型、等回声型、无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
2.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晰,边缘不规则
3.部分病灶后方有声衰减、外展的侧方声影或周边的低回声晕。
间接征象:
1.所在肝叶非对称性肿大、形态失常,下缘角变钝----“角征”阳性
2.近肝包膜的肿瘤可向表面突出----“驼峰征”
.3.肝内管道结构走向改变、绕行、中断,门脉内癌栓或胸腹腔内无回声区等转移征象
(2)CDFI示肿瘤内部线状或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3)频谱多普勒:肿块内或其周围可探及高速低阻或高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RI(血流阻力指数)??0.7。
更多“试述原发性肝癌超声表现。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慢性肾衰的超声表现。


    正确答案:两肾缩小,肾皮质回声增强,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且与肾窦回声的差异逐渐缩小。肾衰时多为低速高阻血流。

  • 第2题:

    试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答案:
    解析:
    (1)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全身及消化道症状:消瘦、乏力、发热,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晚期出现贫血、黄疸、腹水、恶病质。
    (3)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地坚韧、边缘不规则。
    (4)其它表现:如发生肺、骨、脑转移,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人还有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等特殊表现。

  • 第3题:

    试述原发性肝癌的超声特征。


    答案:
    解析:
    (1)肝脏形态:早期可无明显改变。随着病变增大,肝脏局灶性增大、增厚。病变区较广泛时,肝脏增大、增厚,呈不规则形。
    (2)肝脏轮廓:早期病变轮廓无明显变化;巨块型病变,轮廓呈局限性向外隆起;结节性病变合并肝硬化,轮廓凹凸不平或不规则。
    (3)病变区回声特征。
    ①回声减低型:低回声结节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1~2cm,边界较清楚,分界明显,边缘整齐,内部回声细小,分布尚均匀,可有远侧回声轻度增强现象;有包膜低回声结节,病变区被一回声较强的圆形环状包膜所隔,侧壁伴声影,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
    ②回声增高型:单个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楚,边缘常不整齐,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现象:分叶状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边界清楚,边缘整齐,轮廓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可呈镶嵌状图像;巨块状较高回声团,内部回声分布多不均匀,边界尚清晰,边缘较整齐,形态不规则,压迫肝内血管征;周围圆环状声晕,即病变区呈中等或较高回声,圆形,周围环以几毫米的无回声区,称为声晕。
    ③等回声型:病变区回声与周围肝组织相似。或略有增强,并有隐约的分界线。
    ④弥漫型:肝回声强弱不一,分布不均匀,有的呈不规则斑块状分布,肝脏形态无明显改变,其轮廓稍不规则。
    ⑤混合型:病变区呈高回声,间有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或者病变区高回声内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前者为病变组织发生液化、出血现象,后者病变组织有坏死现象。

  • 第4题:

    试述甲胎蛋白及血清酶谱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答案:
    解析:
    (1)甲胎蛋白(AFP):正常来自胚胎的肝细胞及卵黄囊,于胎儿及妊娠母体血清中均增高。胎儿于出生后及分娩后,血中AFP水平迅速下降。正常人<30μg/L。70%~80%原发性肝癌病人增高,其诊断阈值为400~500μg/L或300μg/L在2个月内呈稳定上升。此为临床定性诊断的肿瘤标记物,但必须注意与假阳性非癌性疾病相鉴别。如急性肝炎可有一时性AFP增高,但与ALT呈平行改变。妊娠期一般<500μg/L,分娩后12天降至正常。
    (2)酸谱检测: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γ-GT-Ⅱ同工酶、异常凝血酶原(AP)、α-L岩藻糖苷酶(AFU)、变异型AFP、碱性磷酸酶同工酶、αl抗胰蛋白酶、血清醛缩酶、铁蛋白等可呈不同程度的增高,结合临床可有参考意义,但缺乏特异性。

  • 第5题:

    根据超声检查肝脏声像图的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肝癌
    B.转移性肝癌
    C.肝脓肿
    D.肝海绵状血管瘤
    E.肝包虫囊肿

    答案:B
    解析:
    声像图显示肝内可见一稍强回声团,周边可见声晕,呈牛眼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