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道”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何谓“逆入平出”?逆入平出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中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逆入平出”是一种用笔方法。用这种笔法,起笔时,笔锋以相反方向逆锋着纸,随即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铺而行。这种笔法,适应于各种书体,对篆、隶、楷等书体尤为重要。由于这种笔法是逆纸而入,再转锋行笔,是藏锋的主要方法。在转锋行笔时,笔毫平铺,笔豪能一齐着力,即所谓能做到“万毫齐力”。所得点画就敦实、饱满、劲健。因此,用这种笔法起笔写出来的字,笔势斩截、稳健,笔力遒劲、峻拔,笔意含蓄、蕴藉。清包世臣曾说:“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

  • 第2题:

    “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什么?


    正确答案:书法艺术的内容,从客观方面说,即汉字的字形;从主观方面讲,指的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识。二者的统一,便产生了气韵、神采、意境等,这便是书法艺术的内容。书法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物质显现,是建立在内容之上的并在书写时产生的笔致、墨韵、结体的变化、各式各样的章法等。笔致指点画的方圆、刚柔、粗细达到和谐、统一;墨韵即墨色的干湿浓淡巧妙而合理的变化;结体指的是每个字通过均衡、虚实、错让、欹侧的处理所表现出的万千姿态;章法即整幅合理的布白,从而显示出气、势和韵律。所以书法是门独立的艺术,决非文字(包括文学、警句名言)的附庸。

  • 第3题:

    “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没有分辨清楚,致使许多论者在书法的不少问题上不能正确地予以阐述。“书法艺术”是“塑造汉字艺术形象和表现书家审美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存在于无数书法艺术作品的总和之中;“书法作品”则是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的综合产物。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后者的内涵大于前者。其关系就像动物与马一样,马具备动物的一般特征,又区别于牛、羊等,不能将马的特征说成整个动物的特征。“书法艺术”是类概念,而“书法作品”是属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像“绘画艺术”与指某一件国画、油画、版画作品一样,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 第4题:

    艺术的“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技指技巧、技能,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技与道是相能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

  • 第5题:

    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反映在艺术风格上有两大流派,一派具阳刚之气,雄强浑厚,一派具阴柔之气,秀逸洒脱。两大基本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书法从混沌走入有序阶段后,是那样的泾渭分明,分道扬镳;又是那样的和声合唱,共同前进,中国书法艺术史形成阳刚阴柔二重奏的交响乐章。

  • 第6题: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书法艺术与“元气”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气”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范畴。所谓“气”,由物质性的“气”(生命感性)和社会性的“气”(道德理性)两部分构成的,身兼道德与生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点。
    (2)文学讲“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艺术也讲气,六朝时就有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的第一标准。书法也不例外。书法及其他艺术中的“气”,说到底是一种人与天地宇宙相交通,而达到“天人同一”的境界。
    (3)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像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
    (4)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

  • 第7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反映在艺术风格上有两大流派,一派具阳刚之气,雄强浑厚,一派具阴柔之气,秀逸洒脱。两大基本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书法从混沌走入有序阶段后,是那样的泾渭分明,分道扬镳;又是那样的和声合唱,共同前进,中国书法艺术史形成阳刚阴柔二重奏的交响乐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邓石如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正确答案: “平和简穆,遒丽天成”,这是清代学者包世臣对邓石如篆书的评价。并在《国朝书品》一文中,将其列入神品。
    邓石如(公元一七四三——一八○五年)原名琰。因避嘉庆皇帝讳,遂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又号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邓氏出身寒门,九岁时就已辍学谋生,然而他在逆境中仍能学而不倦。他学篆刻是在与梅镠相处时开始的。梅是江宁大收藏家。邓由梁闻山介绍而得与梅氏相识,并与之相处达八年之久。梅镠金石书画收藏宏富,为邓石如钻研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条件。邓入梅府以后,“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包世臣语)。自此,完白山人的书法、篆刻艺术大进,并得到当时名人金榜等人的褒扬,书名由此大振,而尤以篆书著称。当时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称其书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完白篆书初以二李为宗,但又不为其所限,以隶书的方法作篆,加强了行笔的提按顿挫变化,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突破了玉筋篆笔笔圆转,处处圆转的藩篱,取得了沉雄浑厚、意气天成的艺术效果。正所谓“笔从圆处还求直,意入圆时觉更方”。康有为曾云:“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可谓确评。其次,邓氏篆书线条凝练苍劲,紧密厚重,具有一种金石的韵味。山人喜游山水,黄山、雁荡、天台、泰山、匡庐、维扬都有他的足迹,这也就给其书法艺术带来了一种空灵飘逸、疏宕典雅的灵山秀水的气质。这个特点也可说是邓完白篆书所特有的。另外,邓石如作篆书,强调“遒”和“灵”,所以他的作品线条具有一种柔中有刚之美。邓石如曾多次书写“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洁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幅对联,由中可窥邓氏书法艺术的旨趣特点和渊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欣赏主体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2.了解书法家的背景能
    3.掌握必要的文字学知识
    4.感受作品的意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书法艺术欣赏主体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2.了解书法家的背景能
    3.掌握必要的文字学知识
    4.感受作品的意境

  • 第14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

  • 第15题:

    写字应取什么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与书法艺术的学习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坐着写字时,应该两脚平放地上,端坐,正视,左臂着案,右手悬腕书写。总之,以舒适、轻松为宜。写较大的字或大字,要站着写,双足微开,上身微向前倾,或左手扶住桌面,右手悬腕书写;或左手贴身,空置不用,右手悬肘悬腕书写。目的只在于提领全身的力气运至毫端。
    然而,无论哪种方法,均以舒适、轻松、灵便为宜。正确的姿势和正确的执笔、运笔,对未来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挥洒,如此才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情淋漓尽致的宣泄,没有正确的姿势以及正确、舒适、轻松、灵便的执笔、运笔方法和纯熟的技巧,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理想境地的。所以,学书之初,对写字姿势正确理解以及执笔、运笔、悬肘、悬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将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初受到的约束越多,将来获得的自由就越大。

  • 第16题: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 第17题:

    “道”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庄子所说的“道”归根结底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合一。
    (2)书法就在是由对于自然的单纯模仿过程中逐渐提升,进而实现心灵上的自由自在,最终实现对于自然的另一种回归。
    (3)书法的千变万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自然运动形式美的联想。久而久之促成了中国古代书法从形式美探询自然美的思维理想。
    (4)同时,书法又是对自然事物形式美的超越。道家对艺术的主要贡献就是强调对事物外形的超越。
    (5)与儒家相比,道家更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 第18题:

    问答题
    汉章帝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章帝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五十六年),薨于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八十八年)。姓刘,名炟。在位十五年。章帝性情宽容,好儒善书,尤喜杜度草书。唐张彦远《书法要录》干脆认为:“章草本汉章帝书也,今官帖有‘海咸河淡’,其书为后世章草宗。”也就是说,汉章帝是章草书的创始人。汉章帝对章草写得好的杜、崔等人,也倍加赏识,这就很自然的带动并促进了当时人们的学书兴致。因此说,他对草书的发生、发展、成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后来著名的赵壹曾专门著文《非草书》,反对人们写草书。但是,由于皇帝喜欢草书,所以,赵壹观点终于难于流行。
    汉章帝传世的书作见载于《淳化阁帖》之中,九行、八十四字。刘熙载认为收在《阁帖》中的汉章帝书法,是由章草集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书法艺术与“元气”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气”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范畴。所谓“气”,由物质性的“气”(生命感性)和社会性的“气”(道德理性)两部分构成的,身兼道德与生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点。
    (2)文学讲“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艺术也讲气,六朝时就有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的第一标准。书法也不例外。书法及其他艺术中的“气”,说到底是一种人与天地宇宙相交通,而达到“天人同一”的境界。
    (3)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像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
    (4)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艺术的“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技指技巧、技能,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技与道是相能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写字应取什么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与书法艺术的学习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坐着写字时,应该两脚平放地上,端坐,正视,左臂着案,右手悬腕书写。总之,以舒适、轻松为宜。写较大的字或大字,要站着写,双足微开,上身微向前倾,或左手扶住桌面,右手悬腕书写;或左手贴身,空置不用,右手悬肘悬腕书写。目的只在于提领全身的力气运至毫端。
    然而,无论哪种方法,均以舒适、轻松、灵便为宜。正确的姿势和正确的执笔、运笔,对未来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挥洒,如此才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情淋漓尽致的宣泄,没有正确的姿势以及正确、舒适、轻松、灵便的执笔、运笔方法和纯熟的技巧,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理想境地的。所以,学书之初,对写字姿势正确理解以及执笔、运笔、悬肘、悬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将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初受到的约束越多,将来获得的自由就越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没有分辨清楚,致使许多论者在书法的不少问题上不能正确地予以阐述。“书法艺术”是“塑造汉字艺术形象和表现书家审美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存在于无数书法艺术作品的总和之中;“书法作品”则是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的综合产物。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后者的内涵大于前者。其关系就像动物与马一样,马具备动物的一般特征,又区别于牛、羊等,不能将马的特征说成整个动物的特征。“书法艺术”是类概念,而“书法作品”是属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像“绘画艺术”与指某一件国画、油画、版画作品一样,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 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道”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庄子所说的“道”归根结底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合一。
    (2)书法就在是由对于自然的单纯模仿过程中逐渐提升,进而实现心灵上的自由自在,最终实现对于自然的另一种回归。
    (3)书法的千变万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自然运动形式美的联想。久而久之促成了中国古代书法从形式美探询自然美的思维理想。
    (4)同时,书法又是对自然事物形式美的超越。道家对艺术的主要贡献就是强调对事物外形的超越。
    (5)与儒家相比,道家更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