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 ”相关问题
  • 第1题:

    辉煌的复调音乐风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即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这就是()风格特征。

    • A、勃艮第乐派
    • B、威尼斯乐派
    • C、弗兰德乐派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出现的三大乐派中不包含()

    • A、罗马乐派
    • B、尼德兰乐派
    • C、威尼斯乐派
    • D、意大利乐派

    正确答案:D

  • 第3题: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 第4题:

    简述从9世纪末到12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大约850年(一说为90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著作,其中谈到了两种形式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新加的声部都在圣咏的下方。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奥尔加农声部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用谨慎的速度和正确的音程演唱,才能避免不好的三全音音响,并使结属处的同度汇合更加顺利。八度重叠在这两种奥尔加农中都是允许的。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虽然在当时的大部分例子中,声部的移动都是音对音的,但是也有奥尔加农声部的附加音增多的例子。12世纪初,一些包含复调比较多的乐谱抄本来自法国南部阿奎坦地区的圣玛蒂亚修道院,所以那里的复调也叫圣玛蒂亚复调。这些复调的词曲都十分精致,声部的配合也相当密切。奥尔加农声部不仅位于圣咏声部之上,而且持续地与它作反向的运动。声部也经常也现交错。相比之下,奥尔加农声部更为活跃,常用一组音与圣咏声部的一个音相对。它已不再是圣咏的从属和陪伴,而是一个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不同于圣咏的独立的线条。这种风格叫做“花腔奥尔加农”。12世纪后半叶,法国的首都马黎—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中产生了一种复调音乐的传统,其深远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乐派。这个乐派的两位最杰出的作曲家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雷奥南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接受了教育,并从12世纪80年代起在巴黎圣母院担任作曲工作。作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这是一部供教会主要节日的仪式(包括弥撒和日课)所用的两声部曲集,复调的部分在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之间交替。在花腔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中,圣咏保持在下方声部,也叫做支撑声部,用于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也叫第二声部,演唱悠长而富于装饰性的花腔乐句。两个声部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在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支撑声部与第二声部均采用整齐、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速度较快,并由一套“节奏式”所控制。此外,两个声部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并要多用反向进行。巴黎圣母院复调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佩罗担,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用它们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与雷奥南采用同一首圣咏作为基础,但是在音响上已很不相同。因为圣咏上方有两个甚至三个声部,产生了更丰满的音响。声部之间有了更多的对位关系,它们时而交叉,时而重合,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节奏式的运用也更多和更富于变化。乐曲的篇幅更是大为扩展。

  • 第5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往往不用器乐伴奏,在某些声乐与器乐结合的复调音乐中,器乐也总是重复声乐声部,专为器乐而写的独立声部很少。文艺复兴时期常被称为()的时期。


    正确答案:无伴奏合唱音乐

  • 第6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复调音乐始于9世纪的奥尔加农,12世纪出现了装饰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13世纪产生了经文歌和卡农曲等,直到14世纪出现了对位法,复调音乐才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法国“新艺术”相对应,可以在马肖的作品和意大利牧歌中看到三声部复调的形态;15--16世纪复调音乐进入声乐复调的盛期。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
    2、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佛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
    3、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
    4、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 第7题:

    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乐派。
    A

    弗兰德斯

    B

    罗马

    C

    勃艮第

    D

    威尼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中世纪宗教复调音乐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约5-6世纪,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权割据后的社会各方面发展都较为缓慢,音乐上格里高利圣咏的确立及扩展使局面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社会各方面发展进入轨道,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条不紊的走入繁荣,音乐上复调音乐的兴起,使以宗教音乐为核心的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民间世俗音乐逐渐活跃,新风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
    第三阶段,14-15世纪初,是“新艺术”时期,围绕法国和意大利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有的音乐史书将其划为文艺复兴早期,但我们思想上要明确,“新艺术”时期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而它的发展中有冲突,有扬弃,尤其是世俗音乐成为了与宗教音乐并行发展的领域,世俗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性逐渐与宗教音乐的技巧性相结合,从而为文艺复兴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学的发展情况。

    正确答案: ⑴走出编年史的传统
    ①伯纳德·安德烈(1521卒)《亨利七世的生平和事业》《亨利七世年代记》
    ②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乌托邦》《国王查理三世史》,对人物内心世界剖析
    ③维吉尔(1470—1555)《英国史》,资料比较充分,具有近代意义。
    ⑵新的起点:
    ①威廉坎登(1551—1623)《不列颠尼亚》《残稿》《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英格兰和爱尔兰年代记》
    ②培根(1561—1626)《国王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自己对历史的主观看法,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
    ③克拉林敦(1609—1674)《英国叛乱与内战史》将个人的主观色彩融入到历史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从9世纪末到12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 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大约850年(一说为90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著作,其中谈到了两种形式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新加的声部都在圣咏的下方。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奥尔加农声部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用谨慎的速度和正确的音程演唱,才能避免不好的三全音音响,并使结属处的同度汇合更加顺利。八度重叠在这两种奥尔加农中都是允许的。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虽然在当时的大部分例子中,声部的移动都是音对音的,但是也有奥尔加农声部的附加音增多的例子。12世纪初,一些包含复调比较多的乐谱抄本来自法国南部阿奎坦地区的圣玛蒂亚修道院,所以那里的复调也叫圣玛蒂亚复调。这些复调的词曲都十分精致,声部的配合也相当密切。奥尔加农声部不仅位于圣咏声部之上,而且持续地与它作反向的运动。声部也经常也现交错。相比之下,奥尔加农声部更为活跃,常用一组音与圣咏声部的一个音相对。它已不再是圣咏的从属和陪伴,而是一个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不同于圣咏的独立的线条。这种风格叫做“花腔奥尔加农”。12世纪后半叶,法国的首都马黎—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中产生了一种复调音乐的传统,其深远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乐派。这个乐派的两位最杰出的作曲家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雷奥南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接受了教育,并从12世纪80年代起在巴黎圣母院担任作曲工作。作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这是一部供教会主要节日的仪式(包括弥撒和日课)所用的两声部曲集,复调的部分在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之间交替。在花腔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中,圣咏保持在下方声部,也叫做支撑声部,用于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也叫第二声部,演唱悠长而富于装饰性的花腔乐句。两个声部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在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支撑声部与第二声部均采用整齐、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速度较快,并由一套“节奏式”所控制。此外,两个声部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并要多用反向进行。巴黎圣母院复调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佩罗担,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用它们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与雷奥南采用同一首圣咏作为基础,但是在音响上已很不相同。因为圣咏上方有两个甚至三个声部,产生了更丰满的音响。声部之间有了更多的对位关系,它们时而交叉,时而重合,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节奏式的运用也更多和更富于变化。乐曲的篇幅更是大为扩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出现的三大乐派中不包含()
    A

    罗马乐派

    B

    尼德兰乐派

    C

    威尼斯乐派

    D

    意大利乐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乐派。

    • A、弗兰德斯
    • B、罗马
    • C、勃艮第
    • D、威尼斯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9世纪末,出现了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早期奥尔加农有四度、五度两种形式,11世纪末出现了以四、五、八度混合为基础的奥尔加农。12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复调发展中心。一是法国南部的阿奎坦地区,特别是圣玛蒂亚修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圣玛蒂亚复调,奥尔加农在这里被分为“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两种,圣咏声部位于下方,被称为“支撑声部”。二是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的一些复调音乐被收集在《卡里斯迪努斯手抄本》中。从12世纪末起,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二是佩罗坦,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于13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叫做孔杜克图斯。

  • 第15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织体。


    正确答案:以四声部复调织体为标准,十六世纪,五个或更多的复调也很常见,但同时也出现了局部性的主调和声思维。

  • 第16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

    • A、单声部音乐
    • B、复调音乐
    • C、主调音乐
    • D、无调性音乐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正确答案: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paralleorganum):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 第18题:

    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
    A

    单声部音乐

    B

    复调音乐

    C

    主调音乐

    D

    无调性音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往往不用器乐伴奏,在某些声乐与器乐结合的复调音乐中,器乐也总是重复声乐声部,专为器乐而写的独立声部很少。文艺复兴时期常被称为()的时期。

    正确答案: 无伴奏合唱音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正确答案: 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paralleorganum):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十五十六世纪复调音乐的表现。

    正确答案: 十五十六世纪有,由于法、意的“新艺术”影响,复调音乐在欧洲向新的方向、新的观念发展,出现一批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产生不同的复调音乐流派。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彼此之间又相互交流传播,呈现出音乐创作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音乐内容世俗化,导致作曲技巧不断丰富多样;
    复调写作以四声部织体为主,相当于人声男女四个主要声部,突出主要声部旋律,萌发了和声的最早写法;
    歌曲演唱增加乐器伴奏,导致声乐与器乐的结合,促进器乐逐渐独立化,产生多种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
    节奏、节拍的运用日趋规律化,力求简明、匀称而有变化;伊奥尼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逐渐替代中世纪教会调式;个人创作风格日益显露出来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最早的复调音乐是9世纪有僧侣音乐家创作的奥尔加农,主要是在圣咏的基础上加上四、五度音,经过发展,产生花腔奥尔加农。
    稍后有巴黎圣母院复调,代表作曲家是雷奥南和佩罗坦,复调的形式有迪斯康特和孔杜克图斯等,再后来发展成有三、四个声部的经文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辉煌的复调音乐风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即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这就是()风格特征。
    A

    勃艮第乐派

    B

    威尼斯乐派

    C

    弗兰德乐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 复调音乐始于9世纪的奥尔加农,12世纪出现了装饰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13世纪产生了经文歌和卡农曲等,直到14世纪出现了对位法,复调音乐才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法国“新艺术”相对应,可以在马肖的作品和意大利牧歌中看到三声部复调的形态;15--16世纪复调音乐进入声乐复调的盛期。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
    2、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佛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
    3、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
    4、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