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题目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相似考题
更多“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包含着民有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包含着民享的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共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高傲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的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发挥:宣扬君权神授,主张实行“大一统”。不同地位: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第3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四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分别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分析两人所处的相似政治背景。


    正确答案: 观点:材料二: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三:社会契约论。
    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力量强大。

  • 第4题:

    下列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中,属于黄宗羲主张的是()

    •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天下治矣”
    •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 D、“诛杀满州人所立之皇帝,……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主张的是()

    • A、范仲淹
    • B、王安石
    • C、包拯
    • D、寇准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翻译: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正确答案:来求取我(君主)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

  •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 第8题:

    翻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正确答案: 时燕国就在极北,越国在极南,中央应在燕国的南方,越国的北方。

  • 第9题: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其民主性的是()

    •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正确答案: 来求取我(君主)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主张的是()
    A

    范仲淹

    B

    王安石

    C

    包拯

    D

    寇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说的是()。
    A

    君主控制臣下的办法

    B

    君主治理天下的办法

    C

    君主管理司法的办法

    D

    君主任命官吏的程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孔子认为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时代特点: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 第15题: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 A、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观点
    •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 C、提倡“天下之法”,反对“人治”
    •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 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翻译: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正确答案: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这《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

  • 第19题:

    “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说的是()。

    • A、君主控制臣下的办法
    • B、君主治理天下的办法
    • C、君主管理司法的办法
    • D、君主任命官吏的程序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以下便是英国法治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委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讯》 材料四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董仲舒主张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正确答案: 时燕国就在极北,越国在极南,中央应在燕国的南方,越国的北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包含着民有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包含着民享的思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A

    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

    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

    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