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相关问题
  • 第1题:

    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 第2题:

    对比材料三,四,说明材料四中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进攻威胁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后台英美的利益.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以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引自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惟在讨袁。
    引自蔡锷《誓告国人文》
    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引自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粱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


    答案:
    解析:
    (1)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复辟帝制。梁启超表示无论何时他都反对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做法。
    (2)相同点: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不同点:孙中山具有捍卫民主共和制的长远眼光,要彻底打败袁,不因袁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反袁斗争;在打垮袁之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防止其他“谋危民国者”的重新出现。

  • 第4题:

    何为复合膜?与有单一材料制成的非对称膜相比,有何优点?


    正确答案: 复合膜是由两种以上材料制成,她是用很薄的致密层与多孔支撑层复合而成的。与单一材料制成的非对称膜相比它可以分别针对致密层的功能要求选择一种脱盐性能最优的材料,针对支撑层的功能要求选择另一种机械强度高的材料。复合膜脱盐层可以做得很薄,有利于降低推动压力;它消除了过渡区,抗压密能力强。

  • 第5题:

    好氧塘DO浓度与pH值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正确答案:白天溶解氧增多,PH上升;晚上溶解氧减少,PH下降。

  • 第6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 第7题:

    复合材料中一种材料作为() ,另一种材料作为()。与第一、二代复合材料相比,第三代复合材料主要是在()方面作了改进。


    正确答案:基体;增强剂;基体

  • 第8题:

    吸声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绝热材料有何区别?为什么?


    正确答案: 绝大多数的吸声材料与绝热材料都具有轻质、多孔、吸水率大等共同的性质。所不同的是孔隙状态,绝热材料以闭口孔含量高为好,而吸声材料相反,以开口孔隙率高为好。使用绝热材料时,首先选在施工或使用中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同时要注意防水处理得当,以免吸水后降低保温隔热性。使用吸声材料时,要选用吸声系数大的材料,尤其吸收中、低声频能力强的材料。材料应设在接触声波多和避免使用中不易碰撞的高度以上墙面和天棚。同时要防止灰尘、水气等堵塞而降低吸声效果。

  • 第9题:

    问答题
    与传统块体材料相比,纳米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材料的热膨胀与晶格非线性振动有关,如果晶体点阵作线性振动就不会产生膨胀现象。纳米晶体在温度变化时非线性热振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晶内的非线性热振动;二是晶界的非线性热振动;后者的非线性热振动较前者更为显著。可以说占据体积分数很大的界面对纳米晶体热膨胀的贡献妻主导作用。纳米晶Cu(8nm)在110~293K的温度范围内的膨胀系数为31×10-6K-1,而单晶Cu为16×10-6K-1,可见纳米晶体比常规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几乎大一倍。并且证实晶界对热膨胀的贡献比晶内高3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吸声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绝热材料有何区别?为什么?

    正确答案: 绝大多数的吸声材料与绝热材料都具有轻质、多孔、吸水率大等共同的性质。所不同的是孔隙状态,绝热材料以闭口孔含量高为好,而吸声材料相反,以开口孔隙率高为好。使用绝热材料时,首先选在施工或使用中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同时要注意防水处理得当,以免吸水后降低保温隔热性。使用吸声材料时,要选用吸声系数大的材料,尤其吸收中、低声频能力强的材料。材料应设在接触声波多和避免使用中不易碰撞的高度以上墙面和天棚。同时要防止灰尘、水气等堵塞而降低吸声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刺针在结构上可有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对针刺非织造材料的性状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对每一种刺针来说,任何一个细小的结构变化,均会影响到刺针的性能和用途。整体几何尺寸、针尖形状、针叶截面形状、钩刺结构、钩刺排列尺寸、针柄弯头方向
    1、选用刺针的原则
    根据针刺工艺选刺针类型。
    根据纤维细度选择刺针号数,纤维较细时,选大号刺针,纤维较粗时,选小号刺针,
    如:棉:30~46;粘胶:30~46;细化纤:25~40;细羊毛:25~36;粗羊毛:16~25;粗化纤:16~25;黄麻:14~25;玻璃纤维:14~20;剑麻:12.5~16
    对一条针刺生产线,刺针选用按“细→粗→细”原则,即预针刺选略细刺针,主针刺先粗后细选用刺针。仅1台针刺机时,针板前几列可植入较细的刺针。 2、 试讨论针刺深度和针刺密度对针刺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指刺针针尖穿过托网板到极限位置时,针尖到托网板托持纤网的表面的距离,即针刺时刺针穿过纤网后伸出纤网的最大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针深度的增加,三角刺针每个棱边上钩刺带动的纤维量和纤维的移动距离增加,纤维之间的纠结更充分,产品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刺得过深,部分移动困难的纤维在钩刺作用下发生断裂,非织造产品强度降低,结构变松。
    确定针刺深度的原则:粗长纤维组成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单纤强度较高纤维组成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单位面积质量较大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较蓬松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要求硬实的产品,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要求针刺密度较高的产品,先深后浅。预针刺比主针刺深。
    2、针刺密度。针刺密度是指纤网单位面积内所受到的针刺数,为针刺工艺的重要参数。 针刺密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随针刺密度的增加,针刺材料的密度增加,断裂强度增加;但针刺密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纤网中纤维损伤加剧,产品强度反而下降。针刺密度↑→纤维缠结程度↑→针刺非织造材料强度↑;针刺密度↑↑→纤维断裂↓→针刺非织造材料强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技术方案中,哪些有可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A

    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齿距尺寸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B

    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锯条厚度尺寸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C

    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锯条材料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D

    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锯条外部镀一层新材料膜,其他没有改变


    正确答案: A,B
    解析: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2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选项A限定的技术方案为产品形状和结构特征,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客体,可获得专利权。选项B的厚度增加可理解为形状改变。选项C的材料特征变化不属于形状结构特征。实用新型可以涉及已知材料及方法限定产品形状或结构但不能实用新材料故选项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B。

  • 第13题:

    据材料一,指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资本输出迅速增加,英国最快。
    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因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我国投资设厂,后果是帝国主义获得高额利润,沉重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 第1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多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唯深望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分不能混淆,东西之分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抉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分析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2)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答案:
    解析:
    (1)不对。欧洲富强之本在于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材料一体现的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变化:由主张维新转向革命,说明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3)因为清政府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故要“民族革命”;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故要“政治革命”;而要解决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问题,防止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中国出现,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认识只在表象上,没有看到其根本在于欧洲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上,由过去的维新而转向革命,这说明孙中山认识的进步。孙中山被李鸿章拒绝后,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已绝,依靠这样的政府,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3)民族主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是社会革命。

  • 第15题:

    下列技术方案中,哪些有可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 A、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齿距尺寸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 B、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锯条厚度尺寸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 C、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锯条材料发生了变化,其他没有改变
    • D、一种锯条,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锯条外部镀一层新材料膜,其他没有改变

    正确答案:A,B

  • 第16题: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 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正确答案: 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 第17题: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构件的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材料的变形。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刺针在结构上可有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对针刺非织造材料的性状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对每一种刺针来说,任何一个细小的结构变化,均会影响到刺针的性能和用途。整体几何尺寸、针尖形状、针叶截面形状、钩刺结构、钩刺排列尺寸、针柄弯头方向
    1、选用刺针的原则
    根据针刺工艺选刺针类型。
    根据纤维细度选择刺针号数,纤维较细时,选大号刺针,纤维较粗时,选小号刺针,
    如:棉:30~46;粘胶:30~46;细化纤:25~40;细羊毛:25~36;粗羊毛:16~25;粗化纤:16~25;黄麻:14~25;玻璃纤维:14~20;剑麻:12.5~16
    对一条针刺生产线,刺针选用按“细→粗→细”原则,即预针刺选略细刺针,主针刺先粗后细选用刺针。仅1台针刺机时,针板前几列可植入较细的刺针。 2、 试讨论针刺深度和针刺密度对针刺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指刺针针尖穿过托网板到极限位置时,针尖到托网板托持纤网的表面的距离,即针刺时刺针穿过纤网后伸出纤网的最大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针深度的增加,三角刺针每个棱边上钩刺带动的纤维量和纤维的移动距离增加,纤维之间的纠结更充分,产品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刺得过深,部分移动困难的纤维在钩刺作用下发生断裂,非织造产品强度降低,结构变松。
    确定针刺深度的原则:粗长纤维组成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单纤强度较高纤维组成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单位面积质量较大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较蓬松的纤网,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要求硬实的产品,针刺深度可深些,反之则浅些。要求针刺密度较高的产品,先深后浅。预针刺比主针刺深。
    2、针刺密度。针刺密度是指纤网单位面积内所受到的针刺数,为针刺工艺的重要参数。 针刺密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随针刺密度的增加,针刺材料的密度增加,断裂强度增加;但针刺密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纤网中纤维损伤加剧,产品强度反而下降。针刺密度↑→纤维缠结程度↑→针刺非织造材料强度↑;针刺密度↑↑→纤维断裂↓→针刺非织造材料强度↓

  • 第19题:

    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较,塑料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优点:密度小、比强度高;可加工性好且使用方便、装饰性强;耐化学腐蚀性好、耐水性强;隔热性好、电绝缘性能优良;弹性模量低,受力变形大。缺点:耐高温和大气稳定性差,易燃烧、易老化、易变形,对环境和人的健康有不良影响。

  • 第20题:

    问答题
    纳米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常规粗晶材料有何异同,其随外加电场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为什么?

    正确答案: 纳米材料的介电常数比常规材料要高,其随外加电场频率的变化趋势相同。
    原因:电介质显示高的介电性必须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的建立能跟上电场的变化,极化损耗小,甚至没有损耗。纳米材料随着电场频率的下降,介质的多种极化都能跟的上外加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增大,与以下几种极化机制有关:
    A.空间电荷极化:极化强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B.转向极化:极化强度随温度上升而出现极大值
    C.松弛极化:介电损耗与温度、频率的关系曲线中均出现极大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材料一: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激光与普通光相比有何特点?为什么激光可直接用于材料的蚀除加工,而普通光则不能?

    正确答案: 激光除具有普通光的共性,还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好,和能量密度高等特性。
    激光拥有其他光源的光所难以达到的极高的单色性,光线的发散度小,相干性是区别激光和普通光源的重要特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③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④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⑤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