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更多“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 第2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 第3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老子
    • B、孟子和荀子
    • C、荀子和墨子
    • D、孔子和墨子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 第5题:

    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

    • A、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
    • B、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 C、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 D、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1)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两者不可偏废。(2)孟子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张深入地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要盲从。(3)荀子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与孟子的“内求”思路是相反的。

  • 第8题:

    单选题
    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一思一行”的过程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孟子与荀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都尊孔

    B

    荀子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为完备

    C

    孟子较重孔子之德,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两者不可偏废。
    (2)孟子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张深入地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要盲从。
    (3)荀子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与孟子的“内求”思路是相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

    孔子;荀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

    D

    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孔子最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

  • 第13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孔子最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

  • 第14题:

    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A

  • 第15题:

    关于孟子与荀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尊孔
    • B、荀子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为完备
    • C、孟子较重孔子之德,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儒家哲学的代表是()。

    • A、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 B、庄子、老子、孔子、孟子
    • C、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我国古代倡导“学而时习之”、强调学思结合和学行结合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正确答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 第19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 A、孔子;荀子
    • B、孟子;荀子
    • C、荀子;韩非
    • D、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
    A

    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

    B

    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C

    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D

    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2014福建)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正确答案: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我国古代倡导“学而时习之”、强调学思结合和学行结合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