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题目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建基于近代科学的机械论自然观。


    正确答案:首先,机械论自然观认为,所有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都是由于力的存在和作用。其次,机械论自然观主张所有运动变化只能引起量变,而不可能发生质变。最后,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们用牛顿运动定律可以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精确地推算出它在此前和此后任何时刻的运动状态。

  • 第2题:

    《天演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的。


    正确答案:严复

  • 第3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田制论。


    正确答案:土地问题是中国历代政府和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龚自珍提出农宗论,企图用宗族关系来缓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洪秀全以平分土地为解决土地问题的理想方案。主张通过减租来减轻农民痛苦的有陶煦和钟天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批评了地主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将这一政策作为防止中国经济发展后发生社会革命的主要保证。孙中山晚年还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刘师培在参加同盟会期间批判了历代地权的失平,提出了“农人革命”的主张。章炳麟起初赞成平均地权,后来仅主张在人口适中的地区进行均田。孙中山的土地国有主张曾受到梁启超的抨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 第4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个阶段。


    正确答案:近代中国是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时期。它是中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使之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思想的过程。从鸦片战争至共和国的建立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明显地表现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60年)的经济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续发展,虽然已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发展机器工业,但都没有接触过西方的经济理论。
    第二阶段(1860~1894年)进入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时期,人们对西方经济制度加深了了解,对西方的经济理论仍然所知不多。
    第三阶段(1895~1919年)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有些中国学者已经用西方经济理论来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和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发生初步的影响。
    第四阶段(1919~1949年)五四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经济学基本上已和西方接轨。

  • 第5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1.新中国成立前50年为草创起步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
    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 第6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正确答案: 由于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祸害,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家一般都对当时的对外通商持批评态度,只有魏源明确将鸦片贸易和正常的对外通商区别开来。到第二阶段,中外通商已成定局,人们普遍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外通商中保持有利地位,增强中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挽回利权。
    第三阶段一度出现自由贸易主张,如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都是。严复还对“保商权,塞漏卮”思想进行了批判。因为自由贸易主张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只能是昙花一现。梁启超不久即肯定了保护贸易的必要。孙中山提出要夺回海关的管理权,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个阶段。

    正确答案: 近代中国是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时期。它是中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使之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思想的过程。从鸦片战争至共和国的建立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明显地表现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60年)的经济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续发展,虽然已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发展机器工业,但都没有接触过西方的经济理论。
    第二阶段(1860~1894年)进入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时期,人们对西方经济制度加深了了解,对西方的经济理论仍然所知不多。
    第三阶段(1895~1919年)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有些中国学者已经用西方经济理论来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和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发生初步的影响。
    第四阶段(1919~1949年)五四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经济学基本上已和西方接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近代经验论思想的演化过程。

    正确答案: 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他们都承认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尽管他的对经验的理解很不相同。正是在这个原则下,他们形成了反对理性主义的一致立场,属于同一哲学派别。
    在认识论上,培根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者,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认为要“命令自然”就先要服从自然认识自然。他制定了经验主义归纳法,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基于实验的对于外物的感官知觉是人的认识的起源点。要求把经验能力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既要收集丰富的感觉材料,又要对之进行理性加工,他设计了“三表法”,重视方法研究。
    在自然观上,霍布斯断言物体的基本属性是“广延”即占空间性,每一有广延的物体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全体也就是有这样的物体构成有广延的物体也就是实体,也就是思维活动的主题。他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所谓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他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断言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而感觉是由外物和感官的机械作用产生的。他认为我们有相类知识:感性经验知识和理性的推理知识。
    洛克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但其中也杂有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成分。提出了“白板说”,力避天赋原则和天赋观念学说,断言心灵是一块白板,既没有天赋的思辨原则,也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后天经验的。我们的经验有两类:一是外部感觉经验,二是内部反省经验,借此,我们获得简单观念;我们关于事物的广延、形相、动静、数目等“第一性质”的感觉观念在事物中有其原型,关于事物的色、声、香、味等“第二性质”以及其他如“痛”等第三性质的感觉观念在事物中并没有原型,而只是借助于第一性质使人心中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心灵对简单观念加以结合、并列和抽象,由此而得到复杂观念和抽象观念。我们的认识只能达到事物的“名义本质”而不能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的知识是缺乏而稀少的,概念性的意见是我们生活的指南,信仰不能反对理性,但可以高于理性。
    贝克莱宣布他的哲学的宗旨和意义只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质性,灵魂的自然不灭性以及物质是虚无,抽象的概括观念的原则是各门知识中错误的主要来源,感官和本能是人类知识的第一原理。断言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由感觉和反省而得到的各种观念,一切事物都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和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事物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因而不能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也就是没有意义的。所谓“因果联系”就是上帝设定的“感觉符号的关系”。
    休谟在哲学上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出发而走向不可知论。他断言人心中的知觉分为两类:观念和印象。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也没有什么反省观念,一切观念都是感觉印象的摹本,都起源于感觉印象;人类理智的全部对象分为两类,即“观念的关系”和“事实”,对于观念的关系,我们由直观或推论而发现其确然性;对于事实,我们只能通过感觉经验而得到概然性的判断;我们既没有物质实体自然存在的知性,也没有精神实体(心灵、上帝)必然存在的知识;我们所假设的因果必然联系观念,只是我们经验到的对象与对象的恒常会合,是我们心理习惯的产物;习惯是经验推论的最后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农工商关系论。

    正确答案: 中国在战国以后重农抑商思想占主导地位,反抑商思想亦在发展。近代第一阶段仍有抑商和反抑商思想。第二阶段重商思想兴起,有以商为本、商握四民之纲、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战及争取贸易顺差等理论,还产生了工为商基或工或商本的思想。
    第三阶段进一步明确了以工或以工农为本;这时的以农为本是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的角度说的,同传统的农本思想已有区别。对于本末业的划分,严复、张謇仍予以肯定,但认为本末之分并不表示有所轻重。严复还将本末业的概念推向世界范围。对于农工商业的关系,从第二阶段起一般都肯定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利用外资论。

    正确答案: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外资必然会进入中国,本无所谓利用。但有些思想家从发展民族经济考虑,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这主张首先表现在兴建铁路上,马建忠、薛福成、钟天纬以及后来的孙中山等都主张借外债以兴铁路。
    马建忠反对招洋股,认为招洋股会使外人控制中国的利权。何启、胡礼垣则主张造铁路要入洋股而反对借洋款,认为借洋款的损失很大。孙中山认为利用外资不妨以路权相让四十年,以加速铁路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利弊作全面分析的是梁启超,他也主张用洋债而勿用洋股。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是希望充分利用外资的计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铁路论。

    正确答案: 铁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及其支持者纷纷著文或上奏要求建造铁路,而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造铁路的理由由刘锡鸿集其大成,钟天纬对它进行了逐条批驳。
    第三阶段建造铁路的思想更加发展,何启垣认为铁路是“振兴之祖”,主张县县通铁路。造铁路需要巨额资本,多数主张发挥商人的积极性,由商人承办。何启、胡礼垣提出要“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而张之洞在拟办粤汉铁路湖南段时仍发表了一套官督商办、官商分权的理论。孙中山也非常重视铁路建设,提出以铁路多少为衡量一国贫富的标准。他的《实业计划》即以铁路建设为重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民生论”的思想渊源。


    正确答案: (1)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2)借鉴了西方各种流派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 第14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归纳其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被打破;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贸易思想转变,由抑商变为护商。影响: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外资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消费论。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黜奢崇俭占主导地位,也有少数思想家指出奢侈的积极作用。魏源一方面肯定俭是美德,另一方面又主张富人崇奢,理由和古代的说法相同。到第三阶段有些思想家从发展资本主义的角度讨论奢俭问题。谭嗣同、梁启超都批判了黜奢崇俭,主张富人投资新式企业以求利,严复则肯定俭的积极作用,又批评了守财奴式的俭,主张将节省下来的财富用于投资。他还提出消费和积累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一种是相对人口过剩思想,如薛福成和陈炽,认为只要发展机器工业,人满之患就可以解决;谭嗣同认为通过世界范围的移民可以解决局部地区的人满。主张不存在人满之患的有包世臣、梁启超、廖仲恺、孙中山等,他们大多从发展农业的潜力来说明中国的人口没有达到饱和点。廖仲恺、孙中山都批评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 第16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 第17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利用外资论。


    正确答案: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外资必然会进入中国,本无所谓利用。但有些思想家从发展民族经济考虑,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这主张首先表现在兴建铁路上,马建忠、薛福成、钟天纬以及后来的孙中山等都主张借外债以兴铁路。
    马建忠反对招洋股,认为招洋股会使外人控制中国的利权。何启、胡礼垣则主张造铁路要入洋股而反对借洋款,认为借洋款的损失很大。孙中山认为利用外资不妨以路权相让四十年,以加速铁路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利弊作全面分析的是梁启超,他也主张用洋债而勿用洋股。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是希望充分利用外资的计划。

  • 第18题:

    试述近代经验论思想的演化过程。


    正确答案: 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他们都承认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尽管他的对经验的理解很不相同。正是在这个原则下,他们形成了反对理性主义的一致立场,属于同一哲学派别。
    在认识论上,培根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者,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认为要“命令自然”就先要服从自然认识自然。他制定了经验主义归纳法,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基于实验的对于外物的感官知觉是人的认识的起源点。要求把经验能力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既要收集丰富的感觉材料,又要对之进行理性加工,他设计了“三表法”,重视方法研究。
    在自然观上,霍布斯断言物体的基本属性是“广延”即占空间性,每一有广延的物体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全体也就是有这样的物体构成有广延的物体也就是实体,也就是思维活动的主题。他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所谓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他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断言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而感觉是由外物和感官的机械作用产生的。他认为我们有相类知识:感性经验知识和理性的推理知识。
    洛克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但其中也杂有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成分。提出了“白板说”,力避天赋原则和天赋观念学说,断言心灵是一块白板,既没有天赋的思辨原则,也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后天经验的。我们的经验有两类:一是外部感觉经验,二是内部反省经验,借此,我们获得简单观念;我们关于事物的广延、形相、动静、数目等“第一性质”的感觉观念在事物中有其原型,关于事物的色、声、香、味等“第二性质”以及其他如“痛”等第三性质的感觉观念在事物中并没有原型,而只是借助于第一性质使人心中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心灵对简单观念加以结合、并列和抽象,由此而得到复杂观念和抽象观念。我们的认识只能达到事物的“名义本质”而不能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的知识是缺乏而稀少的,概念性的意见是我们生活的指南,信仰不能反对理性,但可以高于理性。
    贝克莱宣布他的哲学的宗旨和意义只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质性,灵魂的自然不灭性以及物质是虚无,抽象的概括观念的原则是各门知识中错误的主要来源,感官和本能是人类知识的第一原理。断言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由感觉和反省而得到的各种观念,一切事物都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和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事物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因而不能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也就是没有意义的。所谓“因果联系”就是上帝设定的“感觉符号的关系”。
    休谟在哲学上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出发而走向不可知论。他断言人心中的知觉分为两类:观念和印象。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也没有什么反省观念,一切观念都是感觉印象的摹本,都起源于感觉印象;人类理智的全部对象分为两类,即“观念的关系”和“事实”,对于观念的关系,我们由直观或推论而发现其确然性;对于事实,我们只能通过感觉经验而得到概然性的判断;我们既没有物质实体自然存在的知性,也没有精神实体(心灵、上帝)必然存在的知识;我们所假设的因果必然联系观念,只是我们经验到的对象与对象的恒常会合,是我们心理习惯的产物;习惯是经验推论的最后原则。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正确答案: 由于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祸害,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家一般都对当时的对外通商持批评态度,只有魏源明确将鸦片贸易和正常的对外通商区别开来。到第二阶段,中外通商已成定局,人们普遍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外通商中保持有利地位,增强中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挽回利权。
    第三阶段一度出现自由贸易主张,如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都是。严复还对“保商权,塞漏卮”思想进行了批判。因为自由贸易主张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只能是昙花一现。梁启超不久即肯定了保护贸易的必要。孙中山提出要夺回海关的管理权,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民生论”的思想渊源。

    正确答案: (1)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2)借鉴了西方各种流派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前50年为草创起步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
    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义利论。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贵义贱利思想占主导地位。它的积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有所制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消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束缚过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有些思想家如薛福成、陈炽都对贵义贱利思想进行了批判,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也存在贬低义的作用的倾向。严复主张义利合,是把义统一于个人的“长久真实之利”,实为对义的否定。何启、胡礼垣则根本不谈义,他们所主张的是一种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孙中山提出要恢复道德文明,主张发扬经过改造的传统道德规范,实际上是重新肯定了义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商务和振兴实业论。

    正确答案: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于魏源。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兴商务为中心。第三阶段产生了“实业”一词,人们逐渐以“振兴实业”来代表农工商业的发展,并产生了工业化的思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指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次年康有为正式提出了“定为工国”的主张,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张謇认为振兴实业应以棉铁为中心,实行棉铁主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首次为中国工业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考虑到振兴实业以后会加剧贫富对立,主张大实业国有和节制资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天演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的。

    正确答案: 严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