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更多“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正确答案: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 第2题:

    试比较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共同之处表现在儿童观上,他们都主张要尊重幼儿。在教育目的上,两人也有共同之处。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生命的法则”,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上。

  • 第3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 第4题: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文学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一、他们都主张“文以明道”,但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仆之为文”“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
    二、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三、韩愈在《答李翌书》强调的“为文养气”的“气”,主要是指加强儒家的道德修养,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扩大了韩愈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态度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等。

  • 第5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 第6题:

    试比较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异同。


    正确答案: 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受培训者成为一定劳动领域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
    2、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其中包括失业的劳动者、在职的劳动者、企业富余人员和其他求职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
    3、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时间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通过两者的比较,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征。

  • 第7题:

    问答题
    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正确答案: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
    1)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都注重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不同点:
    1)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强调观念和知识的作用;杜威的心理学是机能心理学,强调儿童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作用;
    2)在教育的重点问题上,赫尔巴特突出了教师、教材和课堂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杜威则突出了儿童、经验和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
    3)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理论,杜威则提出了五段教学思想和方法;
    4)在教育的作用上,赫尔巴特重视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杜威则重视教育对社会的改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传道授业解惑;
    (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主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
    (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
    (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
    (4)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进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久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比较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共同之处表现在儿童观上,他们都主张要尊重幼儿。在教育目的上,两人也有共同之处。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生命的法则”,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文学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一、他们都主张“文以明道”,但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仆之为文”“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
    二、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三、韩愈在《答李翌书》强调的“为文养气”的“气”,主要是指加强儒家的道德修养,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扩大了韩愈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态度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不同点: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是不同的。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
    相同点: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

  • 第14题:

    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传道授业解惑;
    (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主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
    (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
    (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
    (4)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进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久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

  • 第15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 第16题:

    “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是哪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A、嵇康
    • B、王充
    • C、韩愈
    • D、柳宗元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
    1)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都注重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不同点:
    1)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强调观念和知识的作用;杜威的心理学是机能心理学,强调儿童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作用;
    2)在教育的重点问题上,赫尔巴特突出了教师、教材和课堂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杜威则突出了儿童、经验和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
    3)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理论,杜威则提出了五段教学思想和方法;
    4)在教育的作用上,赫尔巴特重视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杜威则重视教育对社会的改良。

  • 第18题:

    试比较墨儒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其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墨都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儒墨都强调“行”的重要。
    相异点: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儒家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张“性恶”,荀子主张“性善”;而墨家则提出“素丝说”。
    其二,教育的目的不同。儒家孔子主张培养“君子儒”,孟子主张培养“大丈夫”,荀子主张培养“贤能之士”,其实都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墨家则主张培养“兼士”或“贤士”。
    其三,教育的内容不同。儒家重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传统经典的教育;墨家则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重视思维能力的教育,而且认为儒家的六艺之教不可取,提出“非乐”的主张。
    其四,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儒家强调“述而不作”,强调“师道尊严”,因而重传统;墨家则强调“虽不扣必鸣”,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重创造。
    其五,儒墨有教育教学中虽都强调“行”,儒家动机,墨家在结合动机效果的同时偏重效果。

  • 第19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不平则鸣说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韩愈与柳宗元在思想、学术、文风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是中唐、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后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掀起了有影响的新诗潮。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
    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
    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
    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数量虽不算多,但特色鲜明,成就很高。柳诗多作于被贬之后,大体分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四类。其中抒情诗和山水诗尤有特色,成就也更高。
    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柳宗元的心头,所以诗中常常呈现一种空旷孤寂、幽深清远的意境。他善于将壮志豪情与对国家衰退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宏阔的境界与萧瑟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迁谪的悲愤抑郁和去国怀乡的情思。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此诗赋中有比,虚实相生,情景交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奇想,抒发怀乡思归之情,极为沉重。长期贬谪远荒的生活,使柳宗元对自然山水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山水成为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抑时的最好慰藉。他因山水诗的突出成就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成为唐代继王维、孟浩然之后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
    柳宗元的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显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名篇《江雪》以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峻高洁的人格和被贬远荒的孤寂幽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是哪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A

    嵇康

    B

    王充

    C

    韩愈

    D

    柳宗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