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题目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相似考题
更多“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 第2题:

    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不同点: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是不同的。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
    相同点: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

  • 第3题:

    谁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 第5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 第6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正确答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 第7题: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育思想的是()。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荀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在他看来,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说,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诸子私学之间的差别在于: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私学就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2)管理制度不同。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其主要特征;私学是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官师分离,教师不由职官兼任,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3)施教对象不同。西周官学的入学受身份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4)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方式上,西周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有较大灵活性。意义在于: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
    1)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都注重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不同点:
    1)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强调观念和知识的作用;杜威的心理学是机能心理学,强调儿童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作用;
    2)在教育的重点问题上,赫尔巴特突出了教师、教材和课堂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杜威则突出了儿童、经验和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
    3)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理论,杜威则提出了五段教学思想和方法;
    4)在教育的作用上,赫尔巴特重视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杜威则重视教育对社会的改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比较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共同之处表现在儿童观上,他们都主张要尊重幼儿。在教育目的上,两人也有共同之处。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生命的法则”,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比较早提出“人人可以做圣人”思想观念的是()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的中国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 第16题: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文学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一、他们都主张“文以明道”,但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仆之为文”“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
    二、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三、韩愈在《答李翌书》强调的“为文养气”的“气”,主要是指加强儒家的道德修养,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扩大了韩愈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态度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等。

  • 第17题:

    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
    1)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都注重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不同点:
    1)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强调观念和知识的作用;杜威的心理学是机能心理学,强调儿童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作用;
    2)在教育的重点问题上,赫尔巴特突出了教师、教材和课堂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杜威则突出了儿童、经验和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
    3)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理论,杜威则提出了五段教学思想和方法;
    4)在教育的作用上,赫尔巴特重视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杜威则重视教育对社会的改良。

  • 第18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的教育思想。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试比较墨儒教育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其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墨都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儒墨都强调“行”的重要。
    相异点: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儒家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张“性恶”,荀子主张“性善”;而墨家则提出“素丝说”。
    其二,教育的目的不同。儒家孔子主张培养“君子儒”,孟子主张培养“大丈夫”,荀子主张培养“贤能之士”,其实都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墨家则主张培养“兼士”或“贤士”。
    其三,教育的内容不同。儒家重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传统经典的教育;墨家则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重视思维能力的教育,而且认为儒家的六艺之教不可取,提出“非乐”的主张。
    其四,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儒家强调“述而不作”,强调“师道尊严”,因而重传统;墨家则强调“虽不扣必鸣”,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重创造。
    其五,儒墨有教育教学中虽都强调“行”,儒家动机,墨家在结合动机效果的同时偏重效果。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正确答案: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正确答案: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