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租、调、役、杂徭
更多“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 第2题:

    两税法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完全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和赋役制度是()和()。


    正确答案:均田令;租庸调法

  • 第4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的()。


    正确答案:租庸调法

  • 第5题:

    唐代赋役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唐代的赋役制度经历了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唐中后期的两税法这样的巨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为:
    1)租庸调征收的依据是“身丁”,而这种赋役征收体制从唐初就存在着问题。由于狭乡受田不足,所以赋役负担早就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唐初由于政治清明,人口增长不多,所以仍能勉强维持。高宗武后以来,人口增长较快,基本上翻了一番。同时土地兼并风行,破产农民纷纷出逃或沦为佃户,所以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名存实亡。唐王朝的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迫切需要更改赋税征收的方式。
    2)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又纷纷截留唐朝中央的赋税,使唐王朝的财源枯竭,政府的强制能力严重削弱,财政秩序也随着崩溃。迫切要求建立新的财政秩序,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1)变化:
    1)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王朝采取了种种措施,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但是怨声载道,而收效不大。这种状况表明:仅靠加重对成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绝路了。
    2)为了保证赋税收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稳定统治秩序,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其赋税征收制度。于是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 第6题:

    填空题
    唐代的()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岁。

    正确答案: 致仕,7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明朝简化税制“()”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正确答案: 一条鞭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是().

    正确答案: 租庸调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

    正确答案: 租、调、役、杂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和赋役制度是()和()。

    正确答案: 均田令,租庸调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趋势。

    正确答案: 1.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2.征税标准有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
    3.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征税时间有不定时逐渐发展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6.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到以绢代役或以银代役,以租庸调制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代的()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岁。


    正确答案:致仕;70

  • 第14题:

    中国历史赋役制度的课征内容有()三条线

    • A、实物
    • B、兵役
    • C、劳役
    • D、货币

    正确答案:A,C,D

  • 第15题:

    清朝在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一条鞭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趋势。


    正确答案: 1.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2.征税标准有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
    3.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征税时间有不定时逐渐发展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6.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到以绢代役或以银代役,以租庸调制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 第17题:

    唐代的()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70岁。


    正确答案:致仕

  • 第18题:

    问答题
    唐代赋役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唐代的赋役制度经历了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唐中后期的两税法这样的巨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为:
    1)租庸调征收的依据是“身丁”,而这种赋役征收体制从唐初就存在着问题。由于狭乡受田不足,所以赋役负担早就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唐初由于政治清明,人口增长不多,所以仍能勉强维持。高宗武后以来,人口增长较快,基本上翻了一番。同时土地兼并风行,破产农民纷纷出逃或沦为佃户,所以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名存实亡。唐王朝的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迫切需要更改赋税征收的方式。
    2)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又纷纷截留唐朝中央的赋税,使唐王朝的财源枯竭,政府的强制能力严重削弱,财政秩序也随着崩溃。迫切要求建立新的财政秩序,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1)变化:
    1)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王朝采取了种种措施,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但是怨声载道,而收效不大。这种状况表明:仅靠加重对成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绝路了。
    2)为了保证赋税收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稳定统治秩序,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其赋税征收制度。于是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的()。

    正确答案: 租庸调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唐宋明清赋役制度演变。

    正确答案: 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 明朝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清朝承袭明制,仍实行一条鞭法。虽已有部分丁银摊入地亩之中,但丁役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农民隐匿户口的原因。为了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为准,额外增丁也不再多征丁银,称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编审户口时引发极大混乱。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雍正时期,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自此,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的丁口税从此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这一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明朝简化税制“()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正确答案: 一条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