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B.汉族地主的建议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题目

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A
更多“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长庆会盟③永嘉之乱④昭宣中兴

    A.④③①②
    B.④②③①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①发生于北魏,②发生于唐朝,③发生于西晋,④发生于西汉。西汉最早、唐朝最晚,④应排在第1位,②应排在第4位。A项正确。

  • 第2题:

    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 B、汉族地主的建议
    •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北魏孝文帝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 第5题: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一、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一)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
    (二)均田制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2、露田、桑田不得买卖。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不许出卖。
    (三)三长制继实行均田制之后,又下令实行三长制。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四)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减轻了很多;
    (五)迁都洛阳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
    (六)改易习俗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1、易鲜卑服装为汉服2、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 第6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 A、任性而为
    • B、无为而治
    • C、文治
    • D、武功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A

    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

    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

    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

    汉族地主的建议

    C

    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

    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

    正确答案: 均田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代皇帝,主张汉化而又颇有作为,他汉化的“核心”是“文治”,中心任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他的法律思想表现为:
    (1)“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他适应法律儒家化的趋势,强调礼时法的指导作用,反对重刑重罚,如严惩不孝,“存留养亲”,废除“裸形”处斩。
    (2)“法为治要”慎狱恤刑,他以法律推进改革,又以恤刑标榜,如废“门房之诛”。
    (3)“教随时没,政因事故”,他改变了拓跋的劫掠之风,行班禄制,颁《职员会》,行“考绩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 A、文治
    • B、武治
    • C、德治
    • D、礼治

    正确答案:A

  • 第13题: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强硬的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的名字是:()

    • A、拓跋力微
    • B、拓跋焘
    • C、拓跋嗣
    • D、拓跋宏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 D、代表光的人民的利益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强硬的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的名字是()。

    • A、拓跋嗣
    • B、拓跋珪
    • C、拓跋焘
    • D、拓跋宏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 B、与汉族通婚
    • C、迁都洛阳
    •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三长制。三长是邻长、里长、().

    正确答案: 党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在冯太后支持下进行,后期由孝文帝亲自主持,主要内容有:
    (1)班傣禄。北魏初年,官吏不给俸禄,由他们自行搜括,因而吏治败坏。484年,冯太后推行“班禄”即给官吏发俸禄,这使腐败的吏治有所好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均田制。485年,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规定:成年男子受田40亩,女子20亩,用以种值谷物,叫露田。由于那时土地每年都需要轮休,因而露田加倍或二倍授给。此外,另给男子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农民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不归还,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并不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授的土地多为国家控制的荒地。但农民有了土地,不再受大地主的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的发展。
    (3)租调制。调整租调的征收额,均田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
    (4)三长制。冯太后废除“宗主督护”,颁行“三长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合起来叫“三长”。他们的责任是检查户口,征发租调、徭役。这几项改革措施,使北魏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户和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汉化政策。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他下令,鲜插人必须改穿汉人的服装,学说汉语;又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并提倡同汉人通婚。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作用: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一、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一)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
    (二)均田制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2、露田、桑田不得买卖。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不许出卖。
    (三)三长制继实行均田制之后,又下令实行三长制。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四)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减轻了很多;
    (五)迁都洛阳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
    (六)改易习俗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1、易鲜卑服装为汉服2、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代表光的人民的利益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