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题目

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來,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更多“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 第2题:

    根据茶叶产量、品质构成因子及其演变特点,论述如何实现茶园生产高产优质与高效?义)


    正确答案: 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主要途径:
    (1)充分认识和掌握茶树高产优质的生育规律
    (2)从栽培技术手段上调节茶叶量质关系
    (3)综合利用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遮荫、塑料大棚及温室茶园(茶园设施栽培的意

  • 第3题:

    论述外国园林发展概况及其造园特点。


    正确答案: 1)外国的古代园林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庭园,古埃及与西亚园林,欧洲古代园林。
    (1)日本造园有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喜欢自然式,受中国造园影响。早期有掘池筑岛,饮明天皇时纷纷营造宅园多以池岛为主题“水石庭”。平安时代后期多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为模式,武士时代出现枯山水式庭园,桃山时期以桂离宫等为代表。明治后园林开放。种类有林泉式、筑山庭、平庭、茶亭和枯山水。
    (2)古埃及与西亚园林,埃及最浩大、宏伟的是金字塔,成为墓园,;奴隶主的私园以树木和水池为主要内容。西亚地区奴隶主的私园是引水筑园,花园修置整齐,有“天国乐园”。
    (3)欧洲园林公元前3世纪为有秩序的整形园。古罗马出现了山庄园。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勒诺特尔风格。18世纪自然风景园得到发展;私园也开放。
    2)外国近现代园林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在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纽约的中央公园为典范。

  • 第4题:

    论述受教育权的演变及发展。


    正确答案: (1)最早把受教育作为权利写进宪法的是1791年的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出于反对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把受教育权规定在宪法当中。其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学校的规模不足以使每个儿童实现普遍平等的受教育权,因而受教育权在当时具有个人权利特点。
    (2)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不断高涨,受教育权与其他权利一起被写进各国的宪法,成为法定的不容剥夺的公民的权利。受教育权逐渐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国家要承担相应义务,保证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3)二战后,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兴起,大批新兴起独立国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受教育权利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具体规定了儿童的各种权利及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于1990年加入这一公约,成为第105个签字国。

  • 第5题:

    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2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20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直到20年代末,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继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可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50年代香港女演员等将开衩提高到胯间。40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使之更加轻便适体,并逐渐形成特色。

  • 第6题:

    论述中国古代都城演变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先秦都城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金定都燕京,即大兴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 第7题: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断演化、发展。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动作、表情、吼叫等交流简单有限的信息。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进一步交流的需要,渐渐地语言产生了。语言对自然界的万千事物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人们所能够交流的信息大大增加。语言传播必须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传播方式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对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并用的。随着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越过了时空障碍。印刷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复制变得简单易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分享信息的能力。文字发明之后,视听两种传播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出现了,听觉和视觉通道重新合为一体。如今,网络传播又以其实时、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等特点,开辟了传播史上的新的时代。总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需求呼唤着更先进的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为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提供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相适应的先进传播方式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传播活动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 第8题:

    问答题
    根据茶叶产量、品质构成因子及其演变特点,论述如何实现茶园生产高产优质与高效?义)

    正确答案: 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主要途径:
    (1)充分认识和掌握茶树高产优质的生育规律
    (2)从栽培技术手段上调节茶叶量质关系
    (3)综合利用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遮荫、塑料大棚及温室茶园(茶园设施栽培的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和影响。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中你怎样理解民族服装的发展?

    正确答案: 中山装的特点:中山装外形上呈方形,宽窄适中,领口以下等距排列五粒圆形钮扣,顺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左右共四个口袋均衡对称,形成含蓄、庄重而平衡的风格影响:中山装最初由孙中山先生作为礼服穿着,出席国务活动。由于政治、审美和使用三大因素的完美结合,中山装在很长时期,成为其他服装的母型,人们在这一服装母型的基础尚,不断进行变化,创造出青年装、军便服、学生装。20世纪50年代后,受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创导,略有修改而称为“毛式服”,又历数十年不衰。旗袍的特点:首先旗袍裁制简单,一块衣料从上到下一次性剪裁成功,适合普通家庭妇女自己裁制;其次旗袍的衣料要求可高可低;其三,旗袍着衣后,线条简洁流畅,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同时能掩盖体型上的某些不足;其四,衣领和袖子的多样化,既能满足不同女性的审美要求,又能各自衬托出女性的娇美和秀逸;其五,旗袍的适用面极宽,既能用于庄重的社交礼仪场合,又能用于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其六,旗袍的服饰搭配非常容易,无论中西、无论冬夏,都可与其他服装和饰物搭配。其七,旗袍的纹饰可素可艳。影响:旗袍的形象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审美要求,也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和内敛的性格。旗袍两侧的开叉,最先为了利于起座活动发展成表现女性优美腿线的这一变化是服装发展美学因素的主导作用所致,它表现了在保留传统的内敛风格同时,追求展现自我的一种时代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服装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旗袍的发展:1、旗袍原是清代满族男女通用的长袍,左右开衩,直筒形。2、20世纪20年代,旗袍被汉代女子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3、到30年代,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恢复了衣长至足的形制,收腰,矮领,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袍开衩越开越高,几近臀下,腰身日益见窄。1935年高衩有降低。4、40年代,旗袍又一次变化,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增多,是旗袍的成熟期,在保留民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大胆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因素。5、从50年代旗袍开始消沉,到了80年代,传统优秀的服饰再一次受到重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 1、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拙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拙服务。
    3、道德的决定作用: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其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侈的变化。
    4、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应该把握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这主要表现: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实戏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道德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引导、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通过社会典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通过说服、劝阻、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外部强制力量来维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2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20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直到20年代末,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继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可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50年代香港女演员等将开衩提高到胯间。40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使之更加轻便适体,并逐渐形成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和影响。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中你怎样理解民族服装的发展?


    正确答案: 中山装的特点:中山装外形上呈方形,宽窄适中,领口以下等距排列五粒圆形钮扣,顺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左右共四个口袋均衡对称,形成含蓄、庄重而平衡的风格影响:中山装最初由孙中山先生作为礼服穿着,出席国务活动。由于政治、审美和使用三大因素的完美结合,中山装在很长时期,成为其他服装的母型,人们在这一服装母型的基础尚,不断进行变化,创造出青年装、军便服、学生装。20世纪50年代后,受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创导,略有修改而称为“毛式服”,又历数十年不衰。旗袍的特点:首先旗袍裁制简单,一块衣料从上到下一次性剪裁成功,适合普通家庭妇女自己裁制;其次旗袍的衣料要求可高可低;其三,旗袍着衣后,线条简洁流畅,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同时能掩盖体型上的某些不足;其四,衣领和袖子的多样化,既能满足不同女性的审美要求,又能各自衬托出女性的娇美和秀逸;其五,旗袍的适用面极宽,既能用于庄重的社交礼仪场合,又能用于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其六,旗袍的服饰搭配非常容易,无论中西、无论冬夏,都可与其他服装和饰物搭配。其七,旗袍的纹饰可素可艳。影响:旗袍的形象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审美要求,也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和内敛的性格。旗袍两侧的开叉,最先为了利于起座活动发展成表现女性优美腿线的这一变化是服装发展美学因素的主导作用所致,它表现了在保留传统的内敛风格同时,追求展现自我的一种时代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服装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旗袍的发展:1、旗袍原是清代满族男女通用的长袍,左右开衩,直筒形。2、20世纪20年代,旗袍被汉代女子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3、到30年代,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恢复了衣长至足的形制,收腰,矮领,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袍开衩越开越高,几近臀下,腰身日益见窄。1935年高衩有降低。4、40年代,旗袍又一次变化,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增多,是旗袍的成熟期,在保留民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大胆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因素。5、从50年代旗袍开始消沉,到了80年代,传统优秀的服饰再一次受到重视。

  • 第14题:

    旗袍是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的传统女装,它的特点是:()。

    • A、立领
    • B、右大襟
    • C、紧腰身
    • D、下摆开叉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论述衡平法的特点及其对英国法律的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衡平法的形成是受罗马法影响的重要表现。衡平法的隔年是“公平”、“正义”和“良心”等概念,来源于罗马法的“自然理性”、“自然主义”和教会法的宗教道德观念。16实际以前,衡平法的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普通法的判例的约束,直接从罗马法中找到解决纠纷的现成办法,因此实际上衡平法是罗马法原则在英国的具体运用。
    2、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易,大法官颁布的命令有强制性作用。由于衡平法的形成和运用都与王权直接联系,是国王刑事行政特权干预司法的结果,是国王的特别民事审判权。因此,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易。
    3、衡平法的调整对象补充了普通法的不足。衡平法与普通法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衡平法的意义在于弥补普通法的不足,其存在是以普通法的存在为前提的。衡平法主要调整财产法和契约法方面的法律关系,同时也涉及侵权行为。可见,衡平法不是取代普通法,而是补充了普通法的不足,是在普通法不在发展、不尽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下,为英国法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第16题:

    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1.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第17题:

    何为改良旗袍?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正确答案: 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2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20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直到20年代末,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继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可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50年代香港女演员等将开衩提高到胯间。40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使之更加轻便适体,并逐渐形成特色。

  • 第18题:

    论述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言重谠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懒于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得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其论著也就往往情文并茂,有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 第19题:

    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文字起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群体创造的成果,如结绳记事是促使文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仓颉将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
    发展演变: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到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用秦国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接着又用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标准。

  • 第20题:

    问答题
    何为改良旗袍?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正确答案: 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2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20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直到20年代末,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继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可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50年代香港女演员等将开衩提高到胯间。40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使之更加轻便适体,并逐渐形成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來,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言重谠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懒于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得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其论著也就往往情文并茂,有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人们今天穿用的“唐装”,是由(  )演变而来的。
    A

    马褂

    B

    坎肩

    C

    腰带

    D

    旗袍


    正确答案: D
    解析:
    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挡风寒。开始时,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礼服。人们今天穿用的“唐装”,就是由马褂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