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影响?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B.两人的观点

题目

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影响?

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B.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C.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D.史密斯的观点未受影响,苏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E.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受到削弱。


相似考题
更多“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影响?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B.两人的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有入狱前未被发现的犯罪情况被发现的,应当被执行死刑。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 第2题:

    下列有关执行死刑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执行死刑应当公布

    B.执行死刑不应示众

    C.执行死刑后,作出死刑判决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D.死刑可以用注射的方法执行


    正确答案:C
    [考点]执行死刑
    [答案及解析] C。《刑事诉讼法》第2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A项、8项、D项正确,c项不正确,应选C项。

  • 第3题:

    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

    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的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

    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影响?

    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B.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C.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D.史密斯的观点未受影响,苏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正确答案:C
    解析:苏珊的观点是,执行死刑是否可取,首先不取决于它是否能减少恶性犯罪,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史密斯的观点是,执行死刑可取,因为它能减少恶性犯罪。因此,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的事实,使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而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 第4题:

    约翰:处死残忍的杀人犯是允许的甚至是明智的。毕竟公开处决可以起到遏制残忍的犯罪并减少长期遭受的痛苦。死刑是一种社会的自我防范。 玛丽:你忽视了一个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即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有权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权利,那么死刑是否能遏制犯罪这一问题就不那么重要。如果可以确定死刑能遏制犯罪,则约翰和玛丽的立场以下述哪种方式受到影响?( )

    A.约翰和玛丽的立场都得到加强。

    B.约翰的立场得到加强,玛丽的立场没有受到影响。

    C.约翰的立场没有受到影响,玛丽的立场得到加强。

    D.约翰的立场得到加强,玛丽的立场受到削弱。


    正确答案:B
    解析:约翰的立场是,死刑可以遏制犯罪。玛丽的立场是,考虑死刑是否可以遏制犯罪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有权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如果死刑确实能遏制犯罪,则约翰的立场得到加强,而玛丽的立场则没有受到影响。

  • 第5题:

    某教授就死刑问题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预防重 大犯罪,例如在美国,实行死刑的州.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低。因此死刑能减少犯 罪。 以下选项最有可能质疑该教授观点的是( )。

    A.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在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 B.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死刑 C.美国的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裁决,许多罪犯阏此经常流窜作案 D.在最近几年.美国民问呼吁废除死刑的力量在不断减弱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某教授就死刑问题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和预防重大犯罪。例如在美国,实行死刑的州,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低。因此死刑能减少犯罪。以下选项最有可能质疑该教授观点的是( )


    A.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在刑罚体系中最严厉
    B.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死刑
    C. 美国的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裁决,许多罪犯因此经常流窜作案
    D. 在最近几年,美国民间呼吁废除死刑的力量在不断减弱

    答案:C
    解析: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选出最能“质疑”的一项,该教授认为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和预防重大犯罪,并举美国为例。但法律的适用存在地域性,许多罪犯为了躲避死刑,从而在未实行死列的州犯罪,使得犯罪总量并未下降,从而有力反驳了教授的观点。故答案为C。

  • 第7题:

    减少死刑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钻空子或漏洞,实际上任何国家废除死刑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的司法公正达到一个程度,否则人们对司法没有信心,人们就会希望判处更多的死刑,所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

    上述文字中的“这”指的是:

    A减少死刑和钻空子
    B减少死刑和国家的司法公正
    C司法公正和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D废除死刑的条件和司法公正


    答案:B
    解析:
    前半句指出减少死刑和国家司法公正的条件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并用假设指出这种关系的重要性,而“所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是对这一关系的补充。故“这”指代的是减少死刑和国家的司法公正。

    故正确答案为B。

  • 第8题: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一年执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正确答案:2年执行

  • 第10题:

    判断题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犯罪,经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正确答案: 2年执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教授就死刑问题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预防重大犯罪,例如在美国,实行死刑的州,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低。因此死刑能减少犯罪。以下选项最有可能质疑该教授观点的是(  )。
    A

    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在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

    B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死刑

    C

    美国的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裁决,许多罪犯因此经常流窜作案

    D

    在最近几年,美国民间呼吁废除死刑的力量在不断减弱


    正确答案: C
    解析:
    题中某教授由“美国实行死刑的州犯罪率较不实行死刑的州低”推出“死刑能够减少犯罪”的结论。C项正确,指出实行死刑的州犯罪率低的原因是罪犯经常流窜作案,因为美国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制裁,而并非因为死刑能减免犯罪,有力地质疑了教授的观点。

  • 第13题: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

    A.无期徒刑

    B.死刑,缓期一年执行

    C.死刑,缓期皿年执行

    D.死刑,缓刑二年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某教授就死刑问题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预防重大犯罪,例如在美国,实行死刑的州,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低。因此死刑能减少犯罪。

    以下选项最有可能质疑该教授观点的是( )。

    A.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

    B.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死刑

    C.美国的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裁决,许多罪犯因此经常流窜作案

    D.在最近几年,美国民间呼吁废除死刑的力量在不断减弱


    正确答案:C
    削弱质疑型题目。A、B、D项对教授的观点没影响;题干中教授的观点是死刑能减少犯罪,而C项说明犯罪并没有减少,而是流窜作案了,质疑了教授的观点。故选C。

  • 第15题:

    张珊说:应该对残忍的杀人犯施以极刑,这是明智的行为。因为这可以阻止可恶的犯罪,并在长时期内使整个社会承受的痛苦减至最小。死刑是一个健全社会的自我,防范。李斯说:你忽视了一条,即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权利,那么,死刑能否阻止犯罪这一点就无关紧要了。假设死刑不能阻止犯罪,那么,张珊和李斯的观点将以下面哪一种方式受到影响?

    A.张珊和李斯的观点都不会受到加强或削弱。

    B.李斯的观点受到削弱,张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C.张珊的观点受到削弱,李斯的观点不受影响。

    D.张珊和李斯的观点都被削弱。


    正确答案:C
    解析:张珊的观点是:死刑可以阻止犯罪,所以应该对残忍的杀人犯施以极刑。李斯的观点是: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而不是死刑能否阻止犯罪。如果死刑不能阻止犯罪,那么张珊的观点前提就被否定了,其结论就被削弱了;而李斯的观点不受影响。

  • 第16题:

    吴大成教授: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适用死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史密斯教授:我不能接受您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

    以下哪项是对上述对话的最恰当评价?

    A.两人对各国的国情和传统有不同的理解。

    B.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C.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D.两人对产生恶性刑事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正确答案:C
    解析:吴大成教授认为执行死刑的目的是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而史密斯教授认为执行死刑的目的是给十恶不赦的罪犯以最严厉的惩罚。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C项的评价最为恰当。

  • 第17题:

    张某说:应该对残忍的杀人犯施以极刑,这是明智的行为。因为这可以阻止可恶的犯罪,并在长时期内使整个社会承受的痛苦减至最小。死刑是一个健全社会的自我防范。李某说:你忽视了一条,即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有权力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权力,那么,死刑能否阻止犯罪这一点就无关紧要了。假设死刑不能阻止犯罪,那么,张某和李某的观点将以下面哪一种方式受到影响?(  )
    A.张某和李某的观点都不会受到加强或削弱
    B.李某的观点受到削弱,张某的观点得到加强
    C.张某的观点受到削弱,李某的观点不受影响
    D.张某和李某的观点都被削弱


    答案:C
    解析:
    张某认为,死刑可以阻止可恶的犯罪;李某认为,关键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有权力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假设死刑不能阻止犯罪,当然是,张某的观点受到削弱李某的观点不受影响。

  • 第18题:

    甲: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实施死刑,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肯定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乙:我不能接受你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
    对上述对话最恰当的评价是(  )。

    A.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B.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C.两人对产生恶性刑事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D.两人对是否大多数人都接受死刑有不同的理解

    答案:A
    解析:
    本段对话的重点是乙说的话,因为甲的话中包含了多重含义,而乙只抓住了其中一点,即认为终身监禁比死刑更严厉,也就是说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其它选项的意思在甲中可以找到,但是在乙中则没有,是不恰当的。

  • 第19题:

    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正确说法包括(  )。
    A.对于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但是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B.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条件之一是罪行不是极其严重
    C.只要犯罪分子死刑缓期执行期闻故意犯罪,无论何时都可以核准死刑
    D.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2年执行期限,应当计算在减刑后的有期徒刑期限内


    答案:C
    解析:
    【精解】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既包括不得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得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条件之一是该犯罪必须达到罪行极其严重的程要: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2年执行期限,不得计算在减刑后的有期徒刑期限内,减刑后有期徒刑的刑期应当另外计算。

  • 第20题: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犯罪,经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单选题
    甲: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实施死刑,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负面影响肯定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乙:我不能接受你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对上述对话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两个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B

    两个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C

    两个人对产生恶性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D

    两人对是否大多数人都接受死刑有不同的理解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甲、乙两者都认为要对恶性案件实施最严厉的惩罚。甲认为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案件的发生,乙认为终身监禁比死刑更严厉,两人对什么是更严厉的惩罚持有不同理解。
    {
    人文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的等级考试。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第22题:

    判断题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一年执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执行。

    正确答案: 2年
    解析: 暂无解析